今天,是他到南通華僑博物館擔任“義工”的值班日。老伴早早起來為他煮上午餐面,小心裝進常用的保溫包。老伴知道,他一去便在館里將就一頓午餐,然后直到下午閉館后才會回來,老伴怎能舍得下這位執著的“癡情”老頭....
今天是“雙休日”,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有,有蘇南各地的、有山東等地的,也有臺灣同胞慕名而來。有的是年輕戀人結伴而至,他們似乎要來這里尋找自己的人生坐標;有的獨自從遙遠的地方踏訪而來,也許是來這里了解自己所獲得的答案...
這位“義工”,是一位即將跨進“90后”的離休老同志,當年參加了抗美援朝。雖然已是耄耋之年,然而擔任博物館義工后 ,對社會公益活動始終有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釋放出一股永不疲倦的激情...
上午,游客們陸陸續續跨進了這座展廳。一位若有所尋的女游客引起他的注意。他趕忙迎上去自我介紹:“您好!歡迎您遠道而來!我是這里服務的一名‘義工’,您需要我提供什么幫助嗎?”女士被這位長者的主動和熱情感動了,兩人熱情攀談起來。女士自我介紹說,她是從臺灣來的,曾先后來南通3次,是為調查歷史而來。李昌鈺是我們臺灣的光榮,也是南通的驕傲,我一直在追尋李博士與家鄉的行蹤。想不到來到這里,不僅環境優美,人文優美,連您的接待也是那樣的熱情和優美。相互交流中,我們的義工陳老與來訪的余女士既交流了本館李昌鈺人物,還介紹了自己在臺親屬情況等家常,很快把兩岸同胞的感情融合到了一起。快要走了,余女士面對這位長者的服務和熱情接待,猶然而生敬意,她向陳老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堅持表示要把自己的參觀照片寄來長者留影。

臺灣余女士與陳慕君先生合影
余女士寫下的留言
時值下午, 一對年輕情侶相伴而來。這對年輕人似乎對老館內容興趣不大,也許他們別有所好,卻對陳列的新僑館情有獨鐘。陳老通過接待和交流,才知這對大學生情侶對新僑館的興趣之緣 。原來是他倆在準備申請赴加拿大留學,為了求得海外深造發展,希望從這里的新僑館中獲得一些感知,從中得到啟迪。聽之介紹,陳老驀然向兩位年輕人表示祝賀,鼓勵道:“我衷心祝愿你們也能走出一條海外事業成功之路,成為像新僑館展示的這些杰出人物!”他一邊祝賀,一邊將兩位年輕人引見到“海外專業人士”展示區,特別把他們帶到了加拿大兩院“院士”顧建軍的人物展板前。
兩位年輕人驚喜起來,竟然在他們申請投檔的加拿大大學里,就有顧建軍院士所在的達爾豪斯大學。他倆告訴陳老,在他們申請投檔的大學中,達爾豪斯大學他們的期望之一。有顧建軍這些前輩的成功之路,我們一定學習他們的拼搏精神,成為自己留學生涯中的奮斗目標,為中國人爭光。臨走時,這對年輕情侶、也許是未來的中國學者,也許是未來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從此次來訪參觀開始,或許成為他們人生追夢的起步!臨走時,兩位年輕人以“南通”、“無錫”為原籍地,留下了他們的參觀感言。字里行間,依稀看到了博物館人物對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撞擊,隱約之中,也看到一個月下老人正在為兩位年輕情侶鋪設起一條同舟共濟的前進之路...
這對年輕大學生寫下的參觀感言
今天,平凡的一天,我們博物館的義工,被臺灣女同胞尊稱的“陳伯伯”、被年輕學生尊呼的“陳爺爺”、在博物館義務服務陣地上熱心耕耘的“園丁”——陳老先生,先后接待了100多名參觀者,收獲多名參觀者的留言和簽名,也獲得了參觀者的贊譽。
陳老先生在博物館義務值班中帶上的午餐包
他,離家帶上的是一盒再也簡單不過的煮面午餐,收獲的卻是海內外觀眾對華僑人物的感動、對南通文化的感觸、對年輕一代的感悟 ...
這就是南通華僑博物館僑界“義工”的精神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