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南通市僑聯舉辦“僑資僑智服務創新發展”主題論壇,出席南通第八次僑代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及部分新僑、僑商代表齊聚一堂,暢談在通創新創業經歷,為南通吸引更多僑資僑智落地生根出謀劃策。

人才引進需要更優環境
創新創業,人才是關鍵。“南通對引進人才的優待政策一直很到位。”2006年就回通創業的南通百奧邁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遠源說。來通發展的淮安人袁宏亮也深有感觸,“南通優越的人才政策、從企業到個人的補貼讓我下定決心落戶,目前已累計得到補貼超過2000萬元。”
“人才需要與政策、產業、項目、資金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一般情況下,資金往往是高科技領域人才創業最大的困難。”朱遠源的企業已經是個成熟的上市公司,融資依然會困難,“這就需要更多政府的支持,讓回國創業的人才沒有后顧之憂。”
華中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海也指出,在給予回鄉創業的僑智資金支持方面,政府要有針對性,“比如剛回來的創業者要給他牽線搭橋,引薦投資人,而純技術性的人才則需要幫他找到合適的伙伴,共同創業。”
良好的創業環境、生活環境直接關系到能否留住人才。目前市委市政府已著手解決高端人才住房問題,南通也正致力于打造生態環保的宜居城市,“我們高科技企業都希望政府能主導構建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信息庫,搭建企業與人才溝通的平臺,吸引更多智力為南通經濟發展服務。”朱遠源說。

人才創業要盯重點產業
“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符合地方產業發展,這是海外僑胞回國創業選擇項目首先要考慮的。”楊海說,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電子信息等產業,都是國家大力發展的產業,能得到更多支持,順利扎根發展。
從11年前的孤軍奮戰到現在成立生物制藥產業聯盟,朱遠源從事的生物制藥產業已經成為南通的重點產業,“不過生物醫藥在南通還處于早期階段,有志于此的人才回國投資,仍然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2016年,市委市政府明確了“3+3+N”的產業發展方向,其中包括袁宏亮所在的新能源產業。因為站在政策的風口上,他的公司發展迅速,落戶通州兩年后就成立全資子公司,目前產品銷往25個國家,“我們先走出去學知識,把更好的東西帶回來,在政府搭建的平臺上形成良性循環。”
上海澳特雷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銀新也看準了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計劃在南通投資新能源汽車租賃和充電樁建設,“新能源汽車既是中國政府承諾的方向,也是南通政府的重點產業,不會錯!”他注意到南通目前也有不少相關企業,也希望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資本、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企業集聚,“可以舉辦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大賽,尤其要注重海外資源,以更多吸引僑資僑智元素。”

發揮地域優勢接軌上海
由于與上海的地緣關系,市僑聯與上海僑聯的合作交流從未間斷。“我們與上海市、縣區形成兩個層面合作交流機制,舉辦僑資僑智對接交流會,邀請僑商、海外高層次人才來通考察交流,與上海兩千名新僑保持經常性聯系。”市僑聯主席吳亞軍介紹說,希望通過加強兩地僑資僑智的融合,為南通加快建設上海“北大門”貢獻僑界的力量。
“南通的地理優勢十分明顯。”陳銀新說,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柔性引才”,比如依托上海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優秀企業集中的優勢,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人才,為企業和上海高校、科研機構搭好溝通的橋梁,致力于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
此外,僑商還希望政府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大中型企業與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共建實驗室、創新項目研發中心、技術開發機構等,強強聯合,推動科研成果落地;建設留學人員創業基地,為歸國留學的創業者提供政策指導、投融資、人才培訓、國際交流等服務,并與上海相關部門合作,組織留學生招聘和留學人員來通實地考察,讓更多的高素質創新型留學生到南通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