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崇川區文峰街道光明村社區,僑眷王承修一家是公認的學習型家庭。采訪王承修時,老人自豪地說:“退休后20多年,我一直沒有放棄學習。我的兒孫學習都不錯,其中幾人還是學霸呢。”
面前的王承修,鶴發童顏,動作敏捷,記者很難把他與一名84歲老者之間畫上等號。“這一切都歸于我良好的心態。”老人樂呵呵地說。王承修的書房堆滿了書籍和書畫作品,屋內散發著濃濃的書香氣息。王承修的夫人單淑惠告訴記者:“老伴每天繪畫、寫字、彈鋼琴,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是,他完全是自學,沒有在老年大學上過一堂課。”
更絕的是,王承修通過自學掌握了烙鐵畫本領。王承修能文也能武,他每天玩飛鏢,經常在家門口一塊空地上舞槍弄棒,瀟灑英姿引得一些行人駐足觀賞。
“每天我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家務活基本照應不到,多虧我有個好老伴。”單淑惠比王承修小7歲,人很精神,一眼就看出是個賢內助。“我們夫婦倆愛好不同,效果都一樣,我每天除了做家務就是健身走,生活每天有滋有味。”
讓王承修夫婦感到自豪的是,他們子孫都很爭氣。“不少人都知道我家有4個‘師’,4個‘士’。”王承修笑瞇瞇地解釋說,他退休前是會計師,大女兒、二女兒分別是統計師、會計師,兒媳是工程師。“最厲害的是兒子王雅樓,他在劍橋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目前是全英科學技術委員會會士,相當于國內的院士。不久前孫女王心玫獲得了劍橋大學碩士學位。外孫、外孫女分別是碩士、學士。”
家有學霸,王承修夫婦教子自有一套。“這一切緣于我倆當年的特殊經歷。”王承修說,1969年他和老伴下放到海安農村。當時的農村幾乎沒有文化氛圍,3個孩子還小。每晚他倆給孩子們講故事、讀唐詩,表現好的就獎勵連環畫。“這段經歷培養了兒女們良好的習慣,3人上學后學習都很好。”說這話時,王承修一臉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