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如東縣僑商會副會長單位——如東縣鐵鏈廠有限公司投入1850萬元實施的鐵鏈生產線清潔生產改造項目效果顯著。“技術上的轉型升級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公司每年可提高銷售3000萬元,創造效益800萬元。”公司技術部部長楊國祥說。
近年來,公司鐵鏈生產技術設備逐漸落后,不僅造成了資源、能源的浪費,更導致企業在品質、價格上的競爭力降低。如何加快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勝利?
去年10月,企業對電鍍生產線全面提升改造,采用掛鍍自動線及滾鍍自動線替代原有電鍍生產線,實現了電鍍的自動化控制。
改造后的生產線,不僅杜絕了生產過程中的跑、冒、滴、漏現象,還夠有效地控制生產時間,使藥劑的投放量達到最為合理的水平,減少了廢水排放,保證了產品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公司三廢處理壓力也大大降低。數據顯示,改造后,企業每噸產品節約生產成本133元,全年節約成本500萬元以上。
對于鐵鏈生產企業來說,除銹過程中最大的污染來源是酸,企業在實現了電鍍生產線全部自動化控制的同時,還逐步將化學除銹升級為機械除銹,大大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原來企業采用鹽酸酸洗除銹工藝,不僅用酸量大,處理費用高,而且酸洗后蒸煮耗用熱量大。去年,企業投入300萬元購入兩臺拋丸機,將除銹工藝從傳統的鹽酸除銹改進為拋丸除銹,新工藝不僅不需要消耗酸、堿、蒸汽,除銹后還可將氧化皮回收作為產品出售。
除了改進電鍍、除銹工藝,過去在鐵鏈生產過程中,部分焊接設備能耗高,也造成了公司產品成本偏高,缺少市場競爭力。為了全面降低成本,公司還從德國引進兩臺電阻焊機代替閃光焊,減少手工作業的同時,節電效果顯著。據測算,這三項清潔生產達標升級改造項目于今年年初實施后,企業一年可以節約鹽酸1800噸,燒堿200噸,鋅20噸,節水5.1萬噸,僅廢酸排放一項,每年就能減少800噸,實現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企業生產規模居同行業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