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南通華僑博物館建成了。華僑博物館坐落在濠河之畔著名的博物苑內的歷史建筑謙亭中。開館以來,每逢假節日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華僑博物館規模雖然不大,但從館內展出的珍貴文物史料和藏品物件來看,讓人耳目一新,大開眼界。 一步入展廳,一張張大幅照片和珍貴的實物展現在眼前。標題為“華僑歷史,歷經千年滄桑”幾個大字引人注目。幾幅照片再現了當年華工抵達南非后,從事繁重的勞動,受到殘酷剝削過著非人的生活,性命得不到保障的慘景。此時我忽然聯想到我家里的情況。舊中國由于貧窮落后,民不聊生,為了生存,年幼的父親便跟隨伯父離鄉背井,飄洋過海到印尼謀生。在舊中國,旅居海外的僑胞,被西方殖民統治者列為“二等公民”,寄人籬下,備受欺凌。但華夏兒女憑著中華民族勤奮儉樸、艱苦創業的精神,既獲得了立足、生存,也為所在國的社會經濟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贏得了世人的普遍贊美。 再往前參觀,介紹的是一大批南通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感人業績。他們中有華僑教育家,企業家,醫學專家,華僑抗日英雄,民主人士等。國際神探李昌鈺,華僑教育家李春鳴,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們在海外為謀求事業發展,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譜寫了南通籍華僑可歌可泣的奮斗篇章,贏得了居住國和國際社會的贊譽。 最后一個展廳,專門開辟了“定居南通歸僑早期在海外生活剪影”以及“歸僑回國生活工作剪影”專欄。 專欄展出了許多南通歸僑當年在海外居住國生活以及回國后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照片?,最上方那幅淺咖啡色的大幅照片,豈不是我回國前夕,和4個姐姐在印尼的合影嗎?站在中間那個年齡最小的就是我。當年的我,大約才十四、五歲的小姑娘,流金歲月50載,而今已近耄耋之年。我注視著這張照片,百感交集,感慨萬千!瞧,右下方這幅照片,我一眼就認出是我在致公黨市委會召開的基層支部工作交流會上發言時的留影。 是啊,一幅照片一片情,見證歸僑赤子心。多幅照片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南通歸僑與數以萬計的海外華僑青年一樣,響應黨和祖國的召喚,放棄海餐生活的優越條件,告別親人,毅然回到祖國,滿腔熱情地投入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 在半個多世紀里,當年這批熱血青年,曾經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了一曲曲愛國華僑的青春之歌,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忘我工作,盡職盡責,為祖國建設作出了貢獻。 南通博物館的建成,對于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廣大華人華僑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推進我市華僑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華僑博物館必將成為連接廣大海內外華僑華人的紐帶和橋梁,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南通市僑誼會三分會 黃瑞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