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低成本競爭加劇,南通強生光電有限公司一度停掉的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自去年重新開動后,產能持續增加;繼購入自動劃片機、點焊機、草坪燈生產線后,今年8月份企業又投資2000多萬元,引進6臺世界先進的晶硅組件自動焊接機,繼續增加產能……當國內大多數光伏企業因受產能過剩、市場行情持續低迷等因素影響,紛紛撤離光伏行業以求自保時,南通強生光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如東縣僑商會榮譽會長沙曉林卻選擇持續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
在這之前,沙曉林曾上演過一出讓人費解的“逆市場”投資。2011年,光伏組件市場需求量銳減、產能嚴重過剩使國內光伏產業繼2008年金融危機后又一次深陷困境:大批光伏企業虧損或停產,甚至一些大型光伏企業的市值跌掉70%,全國僅存的三十幾家薄膜電池廠僅有兩三家盈利。“持續增加生產線的‘強生光電’是其中的盈利者之一,當年實現銷售2.11億元,稅后利潤2581萬元。”強生光電生產工廠廠長陳云說,企業盈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控制。“當時國內三十幾家薄膜電池廠幾乎全部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我們從美國引進的一條25兆瓦生產線的核心設備,整合后達到60兆瓦,成本只需要1億元,而如果進口全套生產線,至少需要10億元。”
但隨著2013年硅料價格的大幅下跌,“強生光電”的這種低成本競爭優勢也不復存在。“硅料從每公斤幾百美元降至不到20美元,差不多下跌了90%。”陳云說,“當時強生最大的壓力來自于投入數億元建立起來的薄膜電池生產線有停產的危險,而薄膜電池的巨大庫存量也加劇了資金回籠的難題。”
面對這些難以控制的市場壓力,“強生光電”在產品上開始探索多元化發展戰略。
充分利用原有薄膜電池生產設備,開發用于草坪燈、庭院燈和風光互補路燈的光伏小組件,目前已形成日產35萬片的產能。“雖然是小片燈卻形成了大市場,我國每年有16億盞草坪燈20多億美元的出口量,我們從開始月銷售100萬片,到上個月銷售1700萬片,市場在穩步提升,明年的銷售量要從目前的四五千萬片,要提高到1億片,到2016年達到2億片。”沙曉林說,“強生要成為中國最大的非晶硅小組件的生產商,企業現有薄膜電池設備80%以上都能利用起來。”
同時企業還從生產薄膜電池轉型到生產晶硅組件。“這6條晶硅組件自動焊接機,實現了自動焊接取代手動焊接,一臺設備可以抵上30個工人的生產效率,形成了月產20個兆瓦的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從原來的95%左右提升到99%以上。”陳云說,“晶硅組件將成為強生光電今后生產的主導產品。”
強生光電不僅在產品上快速轉型,同時大跨度地向光伏電站集成與工程建設企業轉型,實現了從組件、配件生產到項目安裝全面配套,并研發了一系列光電建筑一體化組件及安裝技術,擁有20多項國內和國際專利,成為可獨立完成光伏電站EPC總包的企業之一。到目前為止,強生光電不僅在歐洲建設了10多個電站項目,同時在江蘇如東、宿遷、甘肅金塔建設有國家金太陽項目、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共50多兆瓦,規模位居全國分布式光伏項目前位。“通過一系列項目建設的實踐,‘強生光電’不僅掌握了光伏系統,尤其是屋頂光伏電站的安裝建設經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實施國家示范項目,使庫存的20多兆瓦產品全部得到應用,同時爭取到2.8億元的國家補貼資金,有效化解了光電投入造成的資金壓力。”沙曉林說。
對企業的發展未來,沙曉林充滿信心。“目前企業已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既可以生產晶硅組件,也可以生產非晶硅薄膜組件,還從事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建設。”沙曉林說,更重要的是“強生光電”是為數不多的零庫存零貸款的企業,經過調整輕裝上陣,計劃每年至少做50個兆瓦的分布式電站,通過實施多元化的發展戰略讓企業真正拓寬光伏產業轉型發展的路子。(如東縣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