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縣僑商會副會長單位——江蘇宇迪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從一個靠8名“赤腳工人”、500元貸款起家的村辦眼鏡廠,到如今世界光學行業翹楚、全縣首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即使在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經濟日益下行的現在,如東縣僑商會副會長、公司總經理吳迪富依舊滿懷信心,大刀闊斧地進行轉型升級,一個世界級的“透鏡王國”正在崛起。
走進宇迪廠區,院士工作站是最搶眼的建筑物。中科院院士、光學專家王之江,中國工程院院士、光學專家潘君驊都是駐廠“智囊”,日本的渡邊熙先生等多名境外專家是宇迪得力的技術外援。“技術創新與發展始終是宇迪的第一追求。”吳迪富說,企業的生存發展之本是創新型人才。
近年來,宇迪相繼在韓國、臺灣等光學研究成果相對先進的國家、地區設立辦事處,搜羅專業人才,開發新產品。同時,致力于打造一支自己的人才隊伍,專門成立了創新委員會,實施科技“蘋果樹”創新計劃,大到立項,小到技術改進都可納入評選,并直接與獎金、職稱、工資相掛鉤。員工累計獲得30顆星即可獲得公司技術員職稱,每月工資增加100元;獲得240顆星,可獲得公司正教授級技術職稱,月工資增加2000元。吳迪富以獎勵措施來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自開展“蘋果樹”計劃以來,公司共有603項創新成果獲得“蘋果”,且全部落地,累計為公司創造利潤2000萬元以上,帶來了喜人的“井噴”效應。
宇迪的中低端產品占60%至70%,高端產品份額占20%至30%,但二者對公司的利潤貢獻卻是相反的,三成左右的高端產品貢獻了企業70%以上的利潤。“把智能制造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是新常態下企業突圍的必由之路。”吳迪富說。
2014年12月,“智能制造領導小組”在宇迪應運而生。這個新設立的機構專門研究和制定企業未來發展的智能戰略。在吳迪富的設想中,未來的宇迪工廠,所有中低端產品制造將完全被機器生產取代,通過自動化撇開低端產品,全力向高端產品進軍,做別人不能做的產品。去年4月,宇迪通過引進德國技術設備,成功上馬銑磨機械手自動化改造項目,“機械手”用于銑磨工序后可提高4倍的生產效率,而且質量穩定性好,不易出錯,大幅度提高了產品合格率。
“經營企業好比行軍作戰,不僅不能掉隊,還要始終跑在隊伍前面,市場變了,產品和戰略就得跟著調整,甚至在市場變化之前我們就調整到位。”在吳迪富看來,進入資本市場,“虛實結合”是未來實體制造企業的最佳出路。他決定上市“突圍”,謀變升級的新思路。
2015年2月16日,“宇迪光學”正式掛牌登陸“新三板”。去年以來,實體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增大,企業背負鐐銬迎風難舞。在此背景下,新三板釋放出史無前例的市場能量,“由于我們的技術水平高,從籌備到成功掛牌,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上市就好比給姑娘化了妝,價值得到快速提升。”對于上市后企業的發展,吳迪富信心十足。在他的規劃中,定增的資金將用于企業的設備升級,提升裝備智能化水平,以及購買土地打造宇迪的“智慧產業”。“募集資金并不是企業的根本訴求,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在資本市場倒逼機制下從經營理念、運行機制到發展模式的轉型。品牌影響力和銷量都得到提升,這才是上市的價值所在。”在吳迪富眼里,企業上市僅僅是一個開始,他要用二次創業的決心與勇氣,在實業與資本間縱橫馳騁。(如東縣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