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短短,戴著一頂鴨舌帽和一副眼鏡,穿著一件深藍色休閑衫,江斌教授發散著一種放松休閑的氣息,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言談之間,一個個英語單詞很自然地從他嘴里冒出來。一席談話,就把筆者帶到了那個充滿專業名詞的地理信息世界。
喜歡地理是“先結婚后戀愛”
江斌出生于1965年,家住原劉浩鎮二北村,父母務農,他有兄弟姐妹4個,是一個地道的農家孩子。1984年,江斌考上了武漢測繪學院,讀地圖制圖專業。“選擇這個專業純屬偶然,老實說,當時是瞎填填的。”江斌笑道。大學的地理制圖讓他感覺“很好玩”,他非常用功,學習成績很好。由于家境困難,他還獲得了助學金,每個月30元錢基本解決生活費問題。
1988年,成績優秀的江斌免試進入當時的國家測繪研究所讀研究生,學的是計算機地圖制圖學和遙感專業。在此期間,他在兩三家地圖學期刊上發表了幾篇中文論文。還想深入學習的江斌于1992年拿到荷蘭國際地球科學和地球觀測學院博士獎學金,去荷蘭深造,研究地理信息系統下的模糊分析和視覺化。當時,語言障礙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困難,幸虧他慢慢克服了。
“說起來,真正對地理信息科學領域感興趣,是在1992年開始博士研究后,不知怎么自然而然就感興趣了。”江斌直言道。讀博士的過程是很辛苦的,需要堅強的毅力,江斌日夜攻讀,只要腦子在工作就在研究。雖然是“先結婚后戀愛”,但江斌很喜歡他的專業。江斌告訴記者,地理信息科學是近20年來才興起的集地理學、計算機科學、遙感技術和地圖學于一體的新興學科,目前已應用于各個領域,學科及日常生活,如Google Maps/Earth、搜狗地圖、汽車導航等,能在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災害、 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的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公司、高校、規劃設計院所等進行相關工作。
對他來說,研究是專業也是休閑娛樂,他樂在其中。他將研究比喻成從水里獲取蒸餾水的過程:“數據被輸入計算機后就叫信息,復雜網絡系統等研究方向都是一種信息獲取的手段,我們將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轉化為知識、智慧,將其應用到實踐中去。”研究過程中,他遇到不少困難,但他卻輕松地一笑置之:“我一直在做新的東西,對它很感興趣,并不覺得困難。”1996年,他在柏林自由大學做博士后,為期1年。1997年,他又到倫敦大學擔任研究員,研究城市課題,不是地球表象,而是城市專業化。他說:“城市規劃設計有很大的應用領域。”
他從一個瑞典專家那里獲知,耶夫勒大學開設門類豐富的本科與研究生專業。于是,2000 年,他到位于瑞典耶夫勒市的瑞典耶夫勒大學擔任地球科學系高級講師,確定研究方向為復雜網絡系統、地學計算與可視化、空間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這些聽上去很專業化很枯燥的東西卻并不讓江斌感覺乏味,興趣支持著他辛苦地研究下去。他說:“我所研究的方向受計算機、手機等影響,而這些東西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因此我所研究的總是處于前沿的課題。”
2005年底,江斌成為瑞典耶夫勒大學的副教授。2006年,他去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和地理信息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因為家在瑞典,他每兩個月都要回一次瑞典。2007年4月,他升為教授。經過3年時間,他厭煩了這樣飛來飛去的日子,于是在2008年9月,他辭職了,又回到了瑞典耶夫勒大學。
所著書籍成為大學教科書
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地理信息科學,讓學習這一專業的人能更深入地研究下去?江斌萌生了寫書的想法。1999年的春天,當時江斌還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高級空間數據研究中心工作。一天,他通過因特網看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征集書稿的計劃,于是就準備了一份寫作提綱,暫定書名為《地理信息系統:建模和可視化工具》,沒想到不久就收到出版社同意他的寫作計劃的答復。此后由于工作更換,江斌忙于新的教學任務和研究項目,直到2000年2月才真正著手寫作。在寫作過程中,他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2000年夏天回北京開會,與朋友陸鋒和黃波談起書的事,他們愿意也寫一些稿子。于是,2002年,江斌、陸鋒和黃波所著的《GIS環境下的空間分析和地學視覺化》出版了。
《GIS環境下的空間分析和地學視覺化》圍繞地理信息系統中空間分析和地學視覺化,較系統地介紹了空間句法的理論、方法、分析工具、應用和擴展模型;探討了城市網絡的分析和建模方法,并發展了基于特征的城市交通網絡數據建模方法;介紹了多個體模擬系統及其在空間分析和地學視覺化的應用;討論了地學視覺化的定義、模型、主要技術要素和應用;介紹了在因特網上實現地學視覺化的技術方法;探討GIS、虛擬現實和因特網的集成及其在空間數據探索中的應用和針對虛擬世界的賽柏地圖。這本書成為北大、南大等多所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教材,地理信息科學、地圖學、計算機科學、城市和建筑學專業科研人員參考讀物。
與此同時,江斌的分類方法等好幾個成果被收錄在地圖學教科書里。他說:“以前的經典分類方法不好,我找到了新的更能反映數據特征的方法。”
地圖學革命的發起人
地圖學作為信息革命過程和產物的結果,正在經歷著急劇變化的時期,有必要對這門學科的本質進行重新考察和重新定義。因此,2005年,江斌發起國際地圖學會(ICA)地理空間分析與建模工作組,他擔任主席。2007年,他又成為國際地圖學會(ICA)地理空間分析與模型委員會主席和發起人。2011年,他是國際地圖學會(ICA)地理空間分析與模型委員會第二任委員會主席。他主要負責組織國際會議、專題研討、出版論文、特刊等,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課題,將信息轉化為有用的知識,開發出科學先進的實用模型,造福人類。
國際刊物《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計算機、環境與城市系統》)是地理信息科學領域的重要刊物,是世界上最大的期刊出版社之一,被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主要發表環境及城市系統中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研究論文,一年出版6期。2009年,江斌成為《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的副主編,負責稿件評審和做決定。
從今年起,江斌還是國際主流學術期刊《PLOS ONE》的學術編輯。《PLOS ONE》是公共科學圖書館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旗下PLOS系列7種采用開放獲取 (open access, OA) 方式出版期刊之一,創建于2006 年12月20日,是一份在線期刊,以激烈的姿態挑戰目前學術界迷信期刊聲望和影響因子的現狀。《PLOS ONE》是由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和慈善機構支持的非贏利性學術組織,發表的論文分布在50多個學科和交叉領域。據《自然》雜志報道,《PLOS ONE》有一支由200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編輯委員會。
江斌的生活很充實,看書、實驗、參加國際會議、帶學生、與別人合作、講學,其中實驗是通過電腦模擬進行的,需要異度空間想象。去年,江斌參加了世界各地20多個國際會議。他每年都回國內講學或參加學術交流,曾受邀去哈佛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大學講學,2011年9月18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1軌跡數據挖掘與分析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江斌教授主講,題目為Why Topology and Scaling Matter in Geospatial Analysis。江斌教授闡述了拓撲和無標度概念在地理空間分析中的意義,提出了從幾何到拓撲、從高斯思維理念到無標度特征描述的范式轉換思路,得到與會專家極高評價。(海門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