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村曾經是出了名的貧窮村,在鎮上26個行政村中,林西經常排名倒數第一第二,曾有人把25村、26村當林西村的村名嘲笑。”57歲的蔡云松說往事,感慨頗多。
當年,林西村人多地少,“窮得丁當響”。許多村民的麥子還沒收上來,家里就缺糧了,只好靠政府的救濟糧度日。“可就算有了救濟糧,做飯依舊是問題。村里人多地少,家里連燒火的柴草都沒有。”蔡云松說。
蔡云松的記憶中,他小時候常去河邊刨蘆葦根回家燒火,當時,被割去桿做席子后留下的蘆葦根也是搶手貨,不少村民“搶不到”只好到鄰村撿拾廢去的棉花殼。
上世紀70年代末,不甘貧窮的林西人開始做生意,手工繡枕頭套拿去賣。先是擺路攤,漸漸地從鎮里到縣里,又到上海、南京。蔡云松也到上海擺攤賣過枕頭套,當時,“一對枕頭套能賺一塊錢,去一趟上海能賺幾十塊,而在村里干活一天只掙幾毛錢。”
擺攤兩年后,蔡云松的枕頭套就賣到了東北。自家做的枕套已經不夠,就到鄰居家拿貨。“出去很苦,住最小最簡陋的旅館,吃最便宜的面條。”1980年底,蔡云松肩扛300多個枕套去了趟成都,幾天賺400多元。
這趟生意讓蔡云松一下子成了村里的能人,先是做了民兵營長,后來又做了村副主任、主任、村支書。
1997年10月,已經做了六七年村支書的蔡云松向鎮領導請假,前往羅馬尼亞考察,準備下海經商。
這里的市場顯然比記憶中的成都更大,價格比國內高一倍多,蔡云松第一次發的一集裝箱窗簾布賺了40多萬元,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數字,讓蔡云松激動了好久。
蔡云松每年只能在國外呆一兩個月的時間,高額的回報讓他成了村里人的榜樣。2005年,蔡云松辭去了村支書專心做外貿生意,和許多林西人一樣,在國外打出一片天空。
如今,蔡云松的生意已經在羅馬尼亞站穩腳跟,生意交給女兒女婿打理,自己則主要在國內組織貨源。今年4月份,林西村成立了江蘇省第一個村級僑聯,這個昔日的村支書,又當選首屆僑聯主席。(海門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