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約定,卻每年都不定額地捐資助學;沒有義務,卻比誰都時刻關心著社會的動態,并且付諸于行動之中。大愛無聲這個詞,形容這位可敬的老人是再合
適不過了,他就是新城橋街道文峰社區的僑眷,原海軍南通干休所政委宗亞泉。
提起僑眷宗亞泉,小區里的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老軍人、老干部,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離休老同志。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鍛煉過的他,經歷過無數風風雨雨,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拼搏了大半輩子的他面對現在如此美好的生活,充滿了無限感慨和感激之情,完全能夠或是應該在晚年靠豐厚的退休金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可是他卻沒有這樣做,仍然心系社會,總是想著盡綿薄的力量為社會作出一點貢獻。在他的熱心和鼓動下,干休所的一群老人們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終于想出了能夠做的事,在1989年初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近幾年來,他們以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已任,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希望工程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一件心事。經常念叨:當年參加革命那陣子沒有今天這樣好的學習環境,如今過上了好日子,可是還有困難地區的孩子上不了學,這些屢見不鮮的例子讓他感到心疼。在1994年5月4日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他給全國青少年發展基金匯去了第一筆捐款。幾年來,從離休費中擠出近萬元捐獻給希望工程,同時也收到蓋有兩枚紀念戳的希望工程郵資明信片,他還固定資助好幾名失學兒童,如今,大江南北不斷有復學兒童的信飛到南通,讓宗老覺得很欣慰。
2005年,宗亞泉擔任了社區關工委副主任,成了網吧義務監督的一員。盡管隨著年齡的增加,精力減退,但是他服務社會的信念沒變。他帶領著一群老同志盡心盡責,從關心下一代的小事做起,從平凡的事做起,社區成了這些老同志的主要“據點”。多年來,他們充分利用寒暑假期,給同學們作革命傳統報告,為學生講述他們當年熱血報國求解放的戰地英雄故事,教育同學們不忘過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還和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老同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轉化學生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與部分學生實施“一幫一,結對子”
活動,有的學生畢業多年還與以往的“老對子”經常往來、交流。
2010年11月,家住文峰花苑的季予凡小朋友不幸被確診為噬血細胞綜合癥,對于一個三歲的小朋友來說,簡直是禍從天降,噩耗傳來父母悲痛欲絕,短短的七個月就“吞噬”人民幣達50多萬。為孩子治病父母百般無奈,債臺高筑,為此打算賣掉家中唯一的住房以解燃眉之急。宗亞泉通過社區黨委得知此事后,帶頭捐款并向海軍干休所的老干部們發出了倡議,500元、1000元,老干部們紛紛慷慨解囊,個個踴躍捐款,奉獻出一片愛心,短短的幾天共捐款一萬八千多元。2011年10月,在小季予凡上海治療回家后,他再次來到他家看望,還說:季予凡小朋友有困難,我們要幫他度過難關,只要有能力,我還會繼續下去……多么樸實而又溫馨的話語。
關愛的心,溫暖的情,件件小事,片片真情,無不體現了宗老為社會服務的情懷,他用余暉托起了明天的太陽!(崇川區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