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無盡的完美畫家”,2012年3·4月號的《日本美術新聞》曾這樣來形容他。作為扶桑畫壇的一顆耀眼新星,黃稚的言辭卻非常謙遜:“完美稱不上,興趣無盡倒是確實,因為藝術這條路沒有終點。”
1964年出生于江蘇啟東、1984年從蘇州大學美術學院畢業、1985年任北京服裝學院講師、1993年赴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研習美術,然后留日,成為亥茂藏藝術公司的終身畫家,一步步走來,黃稚的履歷著實不凡。
“這次回國是受邀參加第五屆江海文化節。”4月25日,黃稚將在市少年宮舉辦其在國內的首個畫展,展出作品58幅,以水墨花鳥畫為主。“這些畫既融合宋代傳統的水墨技法,又帶有現代人的審美元素,風格清新淡雅。”黃稚介紹。
其實,早在三年前便有不少畫廊有意邀請黃稚回國辦展覽,但他總覺得當時時機不夠成熟。“我希望在國內呈獻出來的作品是無可挑剔的。”黃稚說。不過,此次在啟舉辦畫展,黃稚則顯得較為輕松:“畢竟是在自己的家鄉,如果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先讓家鄉人民指出來。”今年,黃稚的國內巡回畫展終將成行,屆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均會有展出。
從1993年赴日,黃稚在日本生活了19年,在日本結婚,育有一子一女。妻子是日本人,黃稚于是在畢業后留在了日本。回想起遠渡重洋時的不顧一切,黃稚戲謔是體內的藝術細胞在“作祟”,“當時,日本畫壇多變的風格,對我而言有著不可抵擋的吸引力。”
旅日后,黃稚的畫技日益精進,他已不再局限于對技法的追求,而是將大量心思花費在意境的描摹上。鯉魚紋理的勾勒、荷花池中光線的表達、微風拂過時的水波……黃稚一次次否定,一次次成長。在2009年的一次拍賣會上,他的一幅騰躍的鯉魚,端莊凝重、氣品高雅,以其鮮活的形象、明麗的顏色,博得了滿堂彩,最終被一位新加坡華僑以55萬日元的價格買走。“空谷幽蘭”,這正是黃稚及其作品所散發出的藝術氣質。
黃稚說,他用生命作畫,用畫描繪生活。“一幅成功的畫作是生活常態的表達,卻在細微處顯現著生命力。身臨其境,畫外有畫,是我一直堅持追求的。”目前,黃稚最大的心愿便是將日本畫壇清新淡雅的風格帶入國內,“其實,日本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雖說常年生活海外,但黃稚表示,他每年都會抽時間回國探親。“這兩年,我們啟東的發展,真是一年一變,叫人欣喜。”黃稚說。因為往年回家探親的時間都很短暫,所以這次,他希望可以趁著江海文化節的契機,好好熟悉熟悉新啟東。(啟東市僑聯)

( 圖為黃稚的鯉魚圖被收入日本畫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