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橋街道啟秀社區僑眷張春芳家住在美麗的濠河畔,底樓天井內種滿了紅紅綠綠各種花草,冬天一樹蠟梅獨放、香氣四溢,秋天桂花經常花開二度,花壇中的春蘭、秋蘭的香氣更是誘人,張春芳夫婦倆喜愛坐在陽臺上,捧著書籍細細品味其中的樂趣。 這樣美好的環境,人的心情就是不一樣。張春芳住二樓,80多個平方內住了一家五口人,他們夫婦倆、兒子、媳婦和一個小孫兒。兒子原來是南通醫學院的教師,媳婦是附院的醫生,孫兒上學;他還有三個女兒,小女兒原是蘇州醫學院教師,現在小女兒和小兒子都在美國科研單位工作,他們研究的科學,都是造福人類的藥物研究。張老還有兩個女兒,退休前都是醫院的護師和銀行的工程師。女婿們也很有出息,都是高知。他們的第三代也都成人,個個畢業于國內外名牌大學。這個家庭最大的特點是愛學習。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張老夫婦結婚已六十年,六十年中多少大風大浪、風風雨雨,有政治的、身體健康方面的,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未放棄學習知識。對子女,他們以身作則,學習時認真鉆研,把學習的知識用在工作上從不馬虎,張老及其子女在各自崗位上都是佼佼者,張老經常教育子女:你們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要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工作,這對社會進步、對經濟建設都是很重要的。這應驗了一句真理:知識就是生產力。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教育不受重視,成長在那個年代的人普遍讀書少,但他想盡辦法,讓子女們受教育,為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好起點。知識改變命運,他從不忘記解放前和六十年代那個艱苦的日子,生活雖然很樸實,但孩子學習及受教育他從不怠慢。所以,他的子女,一個個都很有出息,他的親友和同事們都很羨慕。 夕陽無限好,多虧黨領導。這是張老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他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歸功黨領導,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得到提升。世界先進文化知識吹進了千家萬戶,張老和孩子們把握機遇,暢游在知識的海洋,盡情享受學習的幸福。張老退休前是附院大內科主任,主攻呼吸道專科,但退休后仍然被北閣醫院留用,他用著自己貯備的知識和醫術為病人帶來福音。現在,我國的國際地位提高,張老在國外的子女地位也高了,目前世界經濟雖不景氣,美國失業率高,但他們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在國外工作的子女,不用讓父母操心,他們說:“我們的祖國真好,我們能在國內打牢基礎,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在外的生活!” 張老也經常到社區來看望大家,他和我們說:“國家對我們這樣好,我們也要為國家爭氣、為國分憂,我們遵紀守法,努力學習,國家有難時,我們也盡一分力。雖然力量小,大家都這樣,力量就大了。”(崇川區僑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