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佳翠,一個綠意盎然的名字,一位生命力旺盛的女性。她從1910年出生后就在黃海之濱的如東潮橋街上生活著,而今依然身體硬朗、思維敏捷、精神矍鑠,唯有聽力有所下降。
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正有滋有味地享用著早餐——稀飯就著青菜。見到我們,她連忙放下碗筷,起身相迎,彎腰搬凳子,招手喚入座,手腳利索著呢。再一端詳,老人面色紅潤、皮膚滑爽、白發齊耳,很顯精神,誰能相信,眼前的鶴發童顏已是百歲人瑞?
柯佳翠19歲結婚,生育五兒三女。丈夫俞振遠早年在南通中學讀書,畢業后回潮橋小學做教師。1947年,俞振遠帶著11歲的長子去了臺灣,在鳳山縣中學教授國文和歷史。俞振遠一走就是50年,直到1998年,他的骨灰才輾轉回到柯佳翠的身邊。
柯佳翠忍受住夫離子別的痛苦,以瘦弱之肩挑起全家的重擔。贍養婆母,養育兒女,一家人9張嘴靠她一雙手來張羅,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其處境的艱難可想而知。為了全家的生計,柯佳翠不得不做起小買賣。至今,大女兒俞淑賢還記得媽媽帶著她到馬塘鎮上抬回一桶百余斤的油;還記得媽媽挑著一百多斤重的海鹽,從潮橋步行二三十公里到如皋城販賣。到了冬天,柯佳翠在鄉村收購一些雞蛋,帶著十四五歲的二兒子俞莊,從潮橋步行到通州石港碼頭,坐夜半的小火輪趕在天亮前到南通的集市叫賣。柯佳翠就這樣年復一年地奔波著,常常是天黑了還沒有回家,婆婆總會帶著孩子們在路口等候。
柯佳翠經歷了兵荒馬亂的解放前,經歷了祖墳被掘的十年浩劫,也經歷了養大成人的孩子紛紛漂洋過海離她而去,她都堅強地過來了。在丈夫外出這幾十年的艱苦的歲月里,她獨自一人把孩子拉扯成人。她一直視婆婆為親生母親,婆婆對柯佳翠也是一口一聲“二姑娘”,兩人從沒紅過臉、斗過嘴。解放后,柯佳翠在潮橋商業飲食部做營業員、會計,一直干到退休。她幾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勞碌著,做家務一直做到九十多歲。即使遇到再大的不順心的事情,她也不與老人爭吵,不拿孩子撒氣;更從不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在她的照應和培養下,婆婆安享晚年,幸福地活到92歲才辭世。孩子們長大成人,另筑溫暖的小窩。她與自己的所有子女都相處得十分融洽,她把自己的所有兒媳都當成女兒看待。逢年過節時,不管是家里的孩子還是鄰家的小孩,都會得到她的小禮物或者紅包。
在潮橋街上,她的善良人盡皆知。上個世紀80年代,街上開始要裝路燈,兒子愿意捐資兩萬,她一定要出四萬。對文革中挖她家祖墳的人,她也能不再計較。為了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兒女共同為她請了個保姆。她有了好吃的東西總要跟保姆分享,保姆如果不吃還會生氣。
如今,柯佳翠老人雖已年逾百歲,卻始終不肯過清閑日子,每天早晨六點定時起床,總是堅持自己穿衣、梳頭、洗臉,堅決不要別人服侍。每天下午,柯佳翠的院子里都會聚集三五個七八十歲歲的老朋友,他們一塊摸摸“搭子胡”,一塊兒聊聊天。到了晚上,她會品杯酒、喝點粥,加上一個咸鴨蛋,再站著看看戲曲頻道的京劇節目,到八九點鐘的時候便安然入夢了。
也許,更值得人們驚羨的不是柯佳翠的高壽,而是她身上閃耀著的人性光芒——樂觀堅強、孝順善良、簡單從容,這些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質。(如東縣僑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