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士兵”變“將軍”傳奇經歷:從一位沒有任何家庭背景的普通機修工變成執掌數億資產的總經理;他把一個陷入發展低谷的企業做成全國毛巾行業的“領頭雁”;把一個高耗能、重污染行業的企業做成全國節能減排的樣板;他還用企業文化營造了一個讓員工不離不棄的“幸福家園”。
他就是如東縣僑商會會長、南通大東有限公司總經理、黨支部書記高軍,他用6年時間創造了銷售額超過公司過去17年總和的奇跡,并讓大東“全球交期最準的毛巾廠”的美譽蜚聲海內外。
是什么讓這個“草根老總”完成一個個撐桿跳?
他把“大東“做成挺立潮頭的行業表率
大東毛巾曾在日本紅極一時,是日本人餐飲、洗浴等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平均每五個日本家庭就有一家使用大東毛巾,市場銷售非常旺盛。但社會物質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素色低檔毛巾的市場競爭疲軟的態勢開始顯現,2004年公司走入發展低谷,瀕臨虧損。
這時高軍臨危受命,出任公司總經理。“大東必須摒棄傳統的思維和管理模式,勇于否定自我,在觀念、方法、生產模式上創新,唯此大東才能扭轉局面,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走馬上任之初他就鄭重宣布:大東要開始新一輪的改革創新,推進產品和市場“雙轉”、“雙升”。
他開始在各種會議上、廠報上廣造創新輿論,深入發動干部員工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環節建言獻策,多次邀請培訓師對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多批次派干部、專業技術人員走出去參觀考察,取它山之石,固大東之本,大刀闊斧地實施產品創新、工藝技術創新、成本管理創新、分配激勵機制創新、干部績效考核創新。
2007年,大東公司利用退城進區的契機,一舉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也是從這年開始,高軍把轉型升級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頭等大事。
一方面堅定地走“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為主體的創新之路,實現產品系列化。產品結構由以往普通毛巾、提花、印花、割絨發展到色織、繡花、復式加工、毛巾制品。在原材料選用上,由以往單純的國產棉,創新運用竹纖維、木纖維、大豆纖維、莫代爾、天然彩棉、中空棉、無捻紗、弱捻紗;在工藝上,采用新技術,如吸水快干型、天然抗菌型、保健功能型,每年開發新品幾百個,產品類型發展成:賓館臥室配套型、海灘旅游休閑型、兒童樂趣型、廣告促銷型、體育運動型、饋贈禮品型、功能保健型、衛生洗浴系列型等八大系列4000多個品種。
同時,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自主創新,實施品牌化戰略,重點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實現品種高檔化。2008年全年產量比2007年下降了4.3%,而銷售收入卻增長了3.7%;2009年上半年產量同比下降了6.3%,而銷售收入卻增加了4.61%,中高檔產品的比例由6年前的1/3提高到現在的80%以上。產品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效率提高,成本相對變低,利潤空間增加。在生產方式上,公司探索了工藝難、質量優、批量小、準交期的大東特色,做其他企業不敢做的單子,從而不但有效贏得了競爭的主動權,而且產品附加值明顯增加。在原材料價格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公司的產品單價由2008年的5.406萬元/噸上升到2009年的6.35萬元/噸,售價增加9440元/噸,產品檔次和附加值的大幅提升,不僅帶來可觀的經營利潤,更夯實了大東產品的核心競爭能力,目前公司擁有各類專利45項。
轉型升級讓大東走上了規模、效益倍增之路,在高軍擔任總經理六年來,公司所創造的資產超過過去17年總和。2006年9月DD牌系列毛巾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NT牌商標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2008至2011年公司蟬聯“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競爭力500強”。原中國家紡協會杜玉洲會長稱大東是通過技術創新,成為挺立潮頭的行業表率。
2011年,盡管遭遇了人民幣升值出口減利、世界金融危機、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種種困境,大東依然創造了銷售、利潤和稅收的新高:銷售達4.5億元,實現利潤3000萬元,增幅都超過50%。
他把“大東”做成全國節能減排的樣板企業
大東公司是集織、漂、染、印、縫于一體的毛巾專業廠家,年產各類毛巾6000噸,其中染色、印花類的占95%,使用BES-Y嫩黃、EX-G藏青、FR-CE黃等近30多種染色劑,每年使用染料達20噸,年污水排放量達90萬噸,但2009年公司卻被全國紡織協會列為履行社會責任樣板企業,并獲得了全國紡織工業協會頒發的清潔生產最高獎“產品開發貢獻獎”,“十一五”期間,公司連續被評為南通市節能型企業。幾年時間,高軍把一個高耗能、高排污行業的企業做成全國“節能減排”的樣板企業。
曾有人對高軍說,大東是中外合資企業,在環保上政府會網開一面的,不用花大力氣投改減排設備。但高軍看來,節能減排是企業必須擔當的社會責任,如果做不好,必定成為歷史的罪人,與人與社會與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當地老百姓遲早會推倒工廠的大門。”他動員公司上下探索尋求節能減排的方法,變要我減排為我要減排,一次性投入一千多萬元,更新節能設備和技術。
從香港引進溢流染色機替代傳統的煮漂鍋,僅此一項就節水50%到70%,減少用電、用汽25%,同時每噸產品綜合成本下降450元,每年增加效益135萬元;用無梭織機替代舊的噴氣織機,年減少用電量30.8萬千瓦,使織機運轉效率提高5%;同時采用水簾式負壓風機空調替代傳統紡織工業空調,月節約30萬度電量;淘汰燃煤鍋爐,使用熱電蒸汽,消除了煙塵污染,減少了用水量,每月減少污水排放量5000噸。
不僅如此,在生產工藝方面,大東在原來成熟的煮漂工藝基礎上,采用冷軋堆前處理、低浴比、高效水洗新工藝,每年節水、節電25%,年降本350萬元以上;在材料選用上,大東選擇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原料和化工染料,如紗原料,選用竹纖維、木纖維、大豆纖維、無捻弱捻紗、彩棉、甲殼素纖維等天然材料。
2010年,公司與南大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進行冷凝水的回收利用改造,當年節能投入效益200萬元,花費百萬元巨資從日本請來印染專家,從工藝制定到染色方法為大東的節能減排診斷號脈,使公司的筒染復染率由16%下降到6.1%,年減少污水排放2萬噸。
高軍打出的這套“組合拳”收到很好效果。根據統計,通過節能設備改造和技術革新后,公司每年節電213.6萬kwh,折標煤768.96噸(1kwh=3.6噸標煤),年節約燃料2.31萬噸,折標煤2240噸(1噸蒸汽=0.0971噸標煤),合計年節約標煤3008.96噸。
他把“大東”做成職工的“幸福家園”
2011年,“用工荒”曾加劇了同行“高薪挖墻腳”的競爭關系,這令很多企業同時陷入“招工難”和“留人難”的雙重困境,高軍卻沒有這些煩惱,大東員工早已把這里當成了他們的家,舍不得離開。
沈三群是公司的織造工藝員,由他領銜設計的無捻提花毛巾工藝曾獲得全國紡織業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在制造工藝上是公認的權威。多家毛巾企業以高薪崗位、優厚待遇等向他伸出橄欖枝,但他都婉言謝絕:“我是看著大東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在這里工作很滿足,有一種家的幸福感。”
不僅像沈三群這樣的技術能人不愿離開公司,一些曾經離開大東的員工也都陸續“鳳還巢”。職工姚維平曾抵不住一家工廠的高薪誘惑,離開大東。但新工廠苛刻的工作制度,僵化沉悶的工作氛圍,讓她難以體會在大東曾有的快樂,當大東再次向她敞開懷抱時,她毅然辭掉工作,“我就像是回巢的鳥兒,回到這里心里踏實多了,重新找到了熟悉的幸福感。”
大東靠什么打造了這樣一個讓員工迷戀的“幸福家園”?
高軍給出的答案是企業文化。“一方面是物質福利的原因,大東保證正式員工都能享受到五險一金,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用企業文化打造了良好的留人環境,‘國際上最難的訂單找大東,交期最急的訂單找大東,客戶要求最高的訂單找大東’,這條鐵律背后靠的是企業文化的軟實力。”高軍說。概括起來,大東的企業文化是“和實生物”,這四個字凝聚了大東20多年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習慣做法和生產管理的方式模式。
公司每年都有一個慣例,為考取全國50強名牌大學的員工子女設立獎學金,最高獎勵一萬元。在公司領導層看來,公司與員工以及員工子女之間其實就是一條利益相關、命運相連、動力相加的情感鏈,公司助推員工子女攀登人生高峰,既是對員工地位和責任的提升、認可,更是公司建構更大范圍、更高層面“家”文化的成功嘗試。
在大東,伴隨公司成長的員工有很多,他們十幾年、二十幾年如一日在車間忙碌,從來沒有想過要跳槽,他們都深深愛著并享受著這里的快樂,也有辭職離開后一段時間又回來的員工,他們覺得這里更幸福,更有家的感覺。 (如東縣僑聯)

(圖為:高軍在如東縣僑商會成立大會上發表當選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