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市檔案館歷史檔案陳列室里,“啟東當代群英譜”一欄,啟東籍僑胞、著名翻譯家、中德文學交流史研究家顧正祥的名字被列入名人譜(文化體育類),列出的主要成就為“德國十字勛章獲得者,德籍華裔學者”。顧正祥十分感恩、感激家鄉的深情厚意,一再表示:“我是啟東的兒子,別把我捧得太高!”
謙遜,是這位81歲老先生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從事翻譯和文學研究50多年,顧正祥筆耕不輟,出版譯著《格林兄弟傳》《海涅》《荷爾德林詩選》《荷爾德林詩續編》(德譯中)《來自黃河的詩》(中譯德)和漢德對照、并帶注釋的大型書目《中國詩德語翻譯總目》《歌德漢譯與研究總目,1878-2008》及其續編、《荷爾德林的漢譯與研究——百年回眸》等20多種,被中德學界譽為“荷爾德林在中國的使者”“中德文學研究與譯界的‘普羅米修斯’”,并于2011年榮獲德國總統頒發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十字勛章”,成為第五位獲此殊榮的中國日耳曼學者。
家鄉是我創作的“營養”
談話中,一提到啟東這個話題,顧正祥便滔滔不絕。
1944年5月,顧正祥出生于啟東縣永和鄉一個普通的農民之家。小時候,父母在上海工作,他則留在村里的奶奶身邊。
“兩間茅房是我家,門前有塊小菜地,那是我童年的樂園。”在那里他種瓜種菜種番茄,在野外挑薺菜、挑羊草、采野菊花攢零錢,在小河邊釣魚,在河塘里捕魚捉蝦(蟹)......離開故鄉60余年,他對兒時的記憶依然清晰,還時不時蹦出幾句啟東方言。
“世人愛故鄉、游子思故里乃人之常情。于我而言,故鄉是生命的源頭,是搖籃曲,是啟蒙詩。”在顧正祥的散文《返鄉記》中,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家鄉在他心中的定位。
冥冥之中,顧正祥走上文學翻譯與研究之路,其原點在家鄉啟東。
有一回,小小年紀的顧正祥只身去海邊游玩,回家時天色已晚,暮靄籠罩的田野上,幾簇磷火閃爍。“小時候以為自己去的是東海,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卻是黃海。”他解釋道,那時候的他就有了超越地域的幻想,童年的記憶不可磨滅,也成了他日后創作的營養。
“故鄉對我的陶冶,是我文學研究的源泉之一。”春天里麥苗青青,秋光下果實累累,故鄉的自然風光與日后領略的人間百態,交融在一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顧正祥的人生和創作,對故鄉的記憶成了他理解世界的最初密碼。
談及自己的啟蒙老師時,顧正祥突然哽咽。
1957年離別家鄉后,每當取得一點成績,顧正祥總念著恩師的培育之恩。在探親訪友之余,他都要去看望當年的課任老師。最難忘的是從作新小學畢業(高小)時,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顧正祥,你今日離校,很可能初中、高中、大學一路順風。若干年后你回訪啟東,我可能還是個小學教師。”如今恩師已去,說著說著,他的眼中泛起了淚光。
時過境遷,恩師之教,言猶在耳,激勵他,鞭策他,耐得經年寒窗苦,認定目標向前奔。
從揚子江到萊茵河
1960年,顧正祥就讀于復旦大學工農預科,可以說是準復旦大學學生,年輕氣盛的他超前戴了三年復旦大學校徽。校徽上沒有“工農預科”四個字,“我當了三年冒牌的大學生。”顧正祥調侃道。
不過,那三年時光卻成了顧正祥走向文學、以文學為載體面向世界和人生、研究文學和歷史的起點。
“學生時代我就幻想當一名詩人。”在復旦預科文科班,顧正祥大量接觸古典文學。課外閱讀則延伸到外國文學,包括普希金、拜倫、雪萊、魏特曼、泰戈爾等世界級的詩人,而他則對德國的海涅情有獨鐘。“當年的文壇,推崇海涅為世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于是,他閱讀了錢春綺譯的《詩歌集》《新詩集》《羅曼采羅》等,為海涅的抒情詩陶醉。
文豪歌德、古典主義音樂大家貝多芬、德國古典哲學的杰出代表黑格爾......德國,這個歷史悠久、在諸多領域群星璀璨的國度,讓顧正祥心向往之。
1963年4月,全國取消預科直升制,復旦預科的學生也參加全國統考。與復旦大學失之交臂的顧正祥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德法語系德語德國文學專業,夯實了他在該領域最初的根基。
1979年,是顧正祥人生的轉折點。他從浙南山區的一名語文老師,經全省統考,由省人事局重新分配至西子湖畔的杭州大學,任教于外語系德語教研室,終于能如愿以償地從事德語德國文學的教學、翻譯與研究,擺脫了歷時十年“用非所學、學非所用”的困境。
顧正祥的學術生涯,經歷了一個從面到點,由點及面的過程。“從歌德到施篤姆,我閱讀和翻譯了19世紀歐洲古典派和浪漫派的22位作家。”顧正祥告訴記者,在翻譯了一批德語作家之后,經翻譯界前輩錢春綺的點撥,被世界遺忘了近一個世紀的荷爾德林詩歌進入他的視野。
于是,荷爾德林成了顧正祥翻譯和研究德國文學的那個“點”。初次接觸荷詩,顧正祥也曾進退維谷。“荷爾德林的詩內涵博大深邃,是一位連德國人都難讀懂的詩人,必須進行專題研究才能理解。”碰巧,顧正祥在杭大遇見了一名專修過荷詩的德國留學生。在其逐字逐句的解讀下,顧正祥一舉翻譯了八首或長或短的荷爾德林抒情詩,發表在與錢春綺合作的《德國抒情詩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三十一年不尋常
1994年,顧正祥從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畢業,博士論文的題目為Deutsche Lyrik in China. Studien zur Problematik des Übersetzens am Beispiel Friedrich Hälderlin(德國抒情詩在中國——以荷爾德林為例探討譯事之難)。同年,由他翻譯的中國第一本中文版《荷爾德林詩選》(北京大學出版社)面市。
“第一”意味著要面臨諸多挑戰。“博士論文和荷爾德林詩選譯注同步進行,前后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說得容易,背后卻是無數個廢寢忘食的艱辛。
介于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被稱為“哲學詩人”“詩中的詩人”。在顧正祥之前,國內只有零星荷詩被譯成中文,關于荷爾德林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
請教德國的荷爾德林專家,查閱大量資料,跨越語言障礙,撰成第一部博士論文、譯出第一個荷詩選本,顧正祥成了第一位系統譯介荷爾德林詩的中國學者,也因此被中德學界尊為“荷爾德林在中國的使者”。但他并不就此止步,在此后的歌德研究中,他鍥而不舍,繼續關注、查詢和整理荷爾德林資料,終于完成荷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荷爾德林的漢譯與研究——百年回眸》(柏林/海德堡:J. B. Metzler出版社,2020年)。
從1996年起,顧正祥投身于《中國詩德語翻譯總目》《歌德漢譯與研究總目,1878-2008》及《歌德漢譯與研究總目》(續編)的編纂。
“這三大項目耗費了我三個七年的時間,與荷爾德林漢譯與研究的十年相加,前后三十一年。”構成顧正祥學術生涯的核心工程。
《中國詩德語翻譯總目》(斯圖加特:Anton Hiersemann出版社,2002年)全面梳理和收錄了眾多中國詩歌的德語翻譯作品,時間總跨度長達167年,涉及202部德語譯詩合集,850位詩人,5千余首中國詩歌,170位左右的德語譯者。《歌德漢譯與研究總目》及其續編,耗時14年,涵蓋從1878年到2008年共130年間大陸包括港臺歌德漢譯與研究文獻資料,《續編》則將這一時間線拉長到2016年付印前。
在德國,顧正祥走訪了一個個漢學重鎮,包括柏林國家圖書館,圖賓根、波鴻、科隆等大學圖書館。回到國內,每每借助應邀講課的時機,在各高校圖書館查詢,儼然是個“文化獵人”。他不知疲倦地穿梭在中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圖書館,足跡遍及各地古舊書店和新華書店,尋找散落在教科書、文史集、論文、報刊中的“歌德”,一本本地瀏覽,一篇篇地搜尋、摘錄、匯集,唯恐有所遺漏,力爭把最完備的文獻資料奉獻給當代和后世讀者。
2009年,已在德國退休的顧正祥,馬不停蹄,又投入了《歌德漢譯與研究總目》續編的編制。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印痕,卻從未磨滅他對學術的熱情。
2012年1月24日,是顧正祥終生難忘的日子。德國圖賓根市為他舉辦德國總統親自頒發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十字勛章”的授勛典禮。這份榮譽是德國政界、學界對他獻身中德文學翻譯與研究的高度認可。當他從市長手中接過勛章及授勛證書時,不禁感慨萬千。在《今晚為何相聚》一詩里他寫道:“得獎者是黃皮膚/鄙稱顧正祥/面對至高無上的大獎/渺小的個人怎敢擔當?!”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始終是顧正祥的精神脊梁,是他跨國跨界、持之以恒地奉獻文學事業的強大動力。
同一個血脈
4月14日,顧正祥回到了故鄉啟東,他向市檔案館捐贈了個人著作和一些履歷資料,包括部分書信、手稿、證件證書、外報外刊的原件和紀念品等,這是他繼2023年后,再次將畢生心血捐贈給故鄉。“家鄉應是它們的最佳和最終歸宿。”顧正祥如是說。
每次回到啟東,顧正祥都會與本地作家、書友圍坐暢談。得知已有 15 位啟東籍作家加入中國作協,他眼中閃爍著光芒:“啟東是三水交匯之地,賦予啟東作家以靈性。”他由衷感謝家鄉的作家們用生花妙筆描繪啟東的人間百態和風情萬種,裝扮了啟東本土、江蘇與全國的文壇。
雖長居國外,顧正祥與祖國的聯系從未間斷。有詩曰:“歌德、席勒、荷爾德林/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同是我的所愛/德意志和龍的傳人/在我身上匯成/同一個血脈。”顧正祥心目中,華夏古國不僅是孕育他的故鄉,更是滋養他文學理想的沃土。他不僅致力于將德國文學引入中國,也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在德語世界的傳播。
近年來,顧正祥參與了國內多項中德文學翻譯、比較和跨文化傳播的研究項目,如出任蘇州大學文學院承辦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來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研究”德語卷/文獻卷的主編、任《歌德全集》翻譯和歌德及其作品漢譯研究等重大項目的顧問等。
在顧正祥75歲生日之際,德國駐滬總領館、上海教育考試院、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社聯等,為其出版紀念文集《筆走東西》(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570 頁,82萬字,是他中德文學翻譯和研究成果的一次總結,也從側面展現了四十余年來中德在文學、文化交流及其影響的方方面面。
如今,已屆耄耋之年的顧正祥也毫無歇息的念頭,正如他所作的詩:“我是個不自量力的乞丐/乞討忘了年齡/哪怕老眼昏花/還在苦苦耕耘/不讓時光從指尖溜掉。”馳騁在東西方文化的疆場,顧正祥的腳步從未停歇。
顧教授寄語啟東青年
好讀書,讀好書。既讀中國文學,又讀外國文學。既讀現代文學,又讀古典文學。汲取世界文學的優秀成果,讓我們的視野更開闊,讓我們的精神更豐富,讓我們的心靈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