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筑城之北,細水春流直繞墻……”2023年春日,首都機場壁畫《潑水節》創作者、南通籍著名畫家袁運生重返故里,揮筆題贈崇川區和平橋街道“僑胞之家”。這幅墨寶不僅承載著游子的鄉愁,更見證著僑界文化傳承的蓬勃脈動。
強基固本奏響同心筑夢最強音

和平橋街道僑聯分會以“蘇僑有愛”志愿服務為引領,構建起“1+7+N”立體化服務體系。以崇川區“同心僑”和平橋街道志愿服務分隊為骨干,吸納非遺傳承人、文化學者、青年志愿者等7類群體,聯動大雅國韻等4家省級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形成“文化保護+文明實踐+民生服務”三位一體服務矩陣。這支70人的專業化隊伍已開展服務4000余人次,其創新模式不僅在全省基層僑聯干部培訓班作經驗交流,在“2024年江蘇省暨南京市青年志愿者服務日”現場展示,更成功入選2024年度市級重點志愿服務項目清單。
文脈賡續繪就首善六橋新圖景

漫步青石板老街,“僑之魂”文化浸潤工程正煥發新機。街道創新打造“僑史三部曲”——組織僑眷重走老街路、編撰《崇川根脈》期刊26期、攝制《靜美寺街》紀實片23部,讓僑胞在“可觸可感”的鄉愁記憶中尋根。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內,非遺傳承如火如荼,“僑愈健”志愿聯盟開展中藥香囊制作等沉浸式體驗,章朱學派中醫文化通過云端課堂輻射海外僑團。今年春節期間,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寺街西南營歷史文化街區接待游客量創歷史新高,新僑代表“走讀古街”獲好評,“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鄉情紐帶在新生代僑胞中持續升溫。
古城煥新熔煉僑界奮進鏗鏘行

在守護與創新中,僑界力量正成為古城復興的生力軍。建立“和風賢語”月報機制,動態更新40名在外優秀人士名冊,促成11場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接待了在外優秀人士回通35人次。針對僑胞僑眷需求精準施策,高效解決房產簽約、權益維護等急難問題42件。六橋文化社“保護地名文化,賡續崇川根脈”獲評省社會組織優秀案例,僑志愿者主導開發的“瞧寺街”4集短視頻全網播放量超五萬。
“我們將以僑為橋,讓傳統文化成為連接世界的紐帶。”街道僑聯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啟動"坐客古城"尋訪、"僑見家鄉"影像、“僑聲入耳”交流等計劃,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文化交流平臺,讓更多僑胞成為老街保護的參與者、文化傳播的代言人、家鄉建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