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9月3日,第十一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在京召開。會上宣讀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僑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有關表彰決定,南通市僑聯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僑聯授予“全國僑聯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海安市僑聯被中國僑聯授予“全國僑聯系統先進組織”稱號,葛燕被中國僑聯授予“全國僑聯系統先進個人”稱號,朱仲輝、袁宏亮、陳慕君、李小萍被中國僑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授予“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南通僑界獲獎數領先。從今日起將陸續推出榮獲表彰的集體和個人先進事跡,營造勇擔當、促實干的濃厚氛圍。
首篇推出南通市僑聯先進事跡
近年來,南通市僑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中心大局高點定位,緊跟上級部署拓寬思路,緊貼僑界期盼創新舉措,各項工作協同并進、融合發展、提質增效。2022年被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授予“全省僑聯系統先進集體”稱號。近日,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僑聯授予“全國僑聯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全國60家,全省3家,設區市2家。
聚僑力,賦能發展走在前
充分發揮融通中外、資源豐厚的優勢,積極在引資引智引才等方面牽線搭橋,做好服務,助力賦能南通發展。去年中國僑商投資江蘇行南通站活動中,簽約4個項目,總投資達50億元,如東·深藍優家智造園等3個項目已落地開工。組織5家僑資企業參加省僑聯“創業中華R26;筑夢江蘇”2022江蘇僑界創新創業大賽,5個參賽項目全部獲獎,獲獎數全省第一,其中2個項目獲投資簽約。
今年以來,組織重點僑領僑商、僑界專家、僑青代表參加雄安新區首屆“科技·人才·創新周”活動,10位僑領僑商被聘為雄安新區“雙招雙引大使”,達成兩項意向性合作協議;組織10多批僑商、僑企赴陜西漢中開展投資考察,助力脫貧攻堅,為蘇陜合作貢獻僑界力量。
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縣、鄉鎮(街道)三級僑聯組織全覆蓋,共建立268個基層組織和55個僑團,探索成立江蘇工院僑聯、南通理工學院僑聯等4家高校僑聯和南通·中關村信息谷、京源·睿谷生態科技園等“新僑驛站”,不斷夯實僑聯高質量發展根基。
構建多形式、多層次依法維護僑益工作格局,會同市中級法院修訂《關于深化涉僑權益保護建立法僑協作十項舉措》;與市檢察院聯合制定下發《關于深化新時代檢僑常態化聯絡機制依法保護僑胞合法權益的意見》,形成全鏈條協作護企南通模式,基層“檢僑驛站”建設省內領先。
創品牌,新僑名片輻射廣
2月24日,“張謇故事”多媒體宣講活動在澳門舉行,擷取張謇人生歷程中投身實業、教育、文化、慈善等領域的精彩故事,現場近200名澳門各界代表人士和我市部分企業家代表與張謇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張謇故事”是市僑聯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先后走向美國、聯合國,走進北京、南京,走入機關、高校、企業,融入張謇企業家學院課程,受到中國僑聯、全國工商聯和省委宣傳部、統戰部以及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宣講視頻在“學習強國”、人民視頻平臺播出,全網瀏覽量達2500萬次,成為南通對外宣傳的一張亮麗名片。
8月17日,為期10天的2023“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江蘇南通營開營,來自加拿大、日本、菲律賓、德國等近40名華裔青少年追尋張謇足跡、賞析詩詞文物、領略長江煙波,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江海文化的獨特韻味。“學習強國”、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菲律賓《聯合日報》、交匯點、現代快報等國內外媒體累計報道達89篇次。
南通已線上線下承辦華裔青少年夏令營、冬令營多年,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泰國等十多個國家的近萬名華裔青少年體驗了中華文化魅力,加深了對祖籍國的認知和感情。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建立市僑聯干部結對聯系僑界群眾制度,定期走訪,節日慰問,關愛老歸僑;開展“我為僑界群眾辦實事”“我與僑界群眾面對面”等主題活動,為僑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100余件,贏得好口碑。
今年初,啟動僑界志愿服務活動,全市發布志愿服務品牌共7個,細化了“關愛空巢”“司法賦僑”“送醫到家”等志愿服務項目,我市僑界志愿服務組織體系正式形成。目前全市共建有143支僑界志愿服務隊,擁有1685名志愿者,志愿者隊伍數和人數均位于全省僑聯系統首位。
在國內首創以口述史方式研究記錄僑史,編撰出版了28萬字的《南通老歸僑口述史》和40萬字的《南通新僑口述史》,成為“新僑之鄉”的重要僑史志,被江蘇省檔案館收藏。
強黨建,創先爭優典型多
始終堅持與時代同行,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確保僑聯工作正確方向。組織開展慶祝建黨百年華誕“僑心向黨、同心筑夢”系列活動,舉辦黨的二十大宣講會、朗誦詩會等,組織50多名僑界人士談感想、話體會;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僑聯、省僑聯網站、微信公眾號發表市僑聯主要負責人等感言40余人次。
以凝僑心、聚僑力、匯僑智、護僑益為服務標準,打造具有僑特色的“通僑聯心”融合黨建服務品牌,獲得市級機關融合黨建優秀服務品牌。6月27日,市僑聯、崇川區僑聯和僑企南通通機股份有限公司等簽約開展“通僑聯心”黨建聯建,持續構建“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服務共推、發展共促,黨建互融”的“五共一融”新模式,推動僑界黨建有效提升。
注重黨建帶僑建,僑建促黨建。自2021年6月我市首批3家直屬僑團功能型黨支部揭牌成立以來,目前全市已建立17個直屬僑團功能型黨支部,著力發揮黨建引領和僑團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僑界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黨建引領下,我市有3家基層僑聯組織獲評“僑胞之家”全國選樹典型,7家僑資企業獲“江蘇省優秀僑資企業”稱號,數量列全省前列。4家單位獲評“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22家單位獲評“江蘇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以地域文化展示“新僑之鄉”魅力。
創新外宣方式,首創向海內外推送中秋中英雙語音詩畫佳節問候,廣受贊譽;僅2022年、2023年,《中國僑聯工作》《僑務工作研究》等國家級刊物6次刊發南通僑聯系統海外聯誼、維護僑益、基層建設等工作經驗;“華僑村”林西村和南通僑商郁飛等愛國華僑的故事先后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學習強國”刊登,影響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