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老太將三個兒女都培養上了大學。畢業后,老大和老二在外地安了家,老三則定居異國。“前年,老伴癌癥最后不治。辦喪事時三個孩子都回來了,不過一周就走了,實在是傷了我的心。去年,大女兒接我去家中住了幾日,只要我在家,女兒和姑爺就常常晚回家,讓我一個人看外孫女,去兒子家住也是一樣。今年,我就不再去任何孩子家里了,可是看著空空的家,我又十分寂寞。”
張老太感嘆:“又有誰知道,年輕時為了他們能好好念書,父母付出的心血有多少。十幾年下來,孩子的確都成了才,也都有了各自精彩的生活,不過也離我越來越遠了……” (2014年8月20日老年日報)
讀了上述張老太給老年日報記者的信,我五味雜陳。難道真的是“兒女都成才,老來一場空”?
我年逾古稀,是僑聯志愿者,時常與空巢老人打交道,處境像張老太那樣的,將兒女培養成才,兒女卻離她越來越遠,并非個案。
但,這不能說是“老來一場空”。把兒女培養成才,就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成就感滿滿才對。我所認識的空巢老人,他們時常“顯擺”子女如何出息,精氣神十足,快快樂樂地過好晚年每一天。
誠然,空巢老人沒有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看著空空的家,有時難免寂寞,尤其是空巢孤老。他們想方設法,把自己融入鄰里、融入社區,參加適宜老年人的活動,努力排解孤獨寂寞。所在社區則組織志愿者,為空巢老人服務,主動送上關愛,讓他們感受生活的樂趣、社會的溫暖。
做子女的,工作忙家務繁雜負擔重,這些都是事實,但這并不是少盡或不盡孝道的理由。“子欲孝而親不待。”除了常回家看看,還要妥善安排好老人的生活,比如替老人聘請鐘點工或陪護。與老人在一起生活的,則應多給老人一點“自由”,而不是當“保姆”使用。
只要子女們勇于克服困難,想方設法讓父母安度晚年,不斷拉近與父母的心理、時空上的距離,父母就不會感覺子女“離我越來越遠了”,老年生活也就會越來越充實。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