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某日,與老友相約,漫步金沙鎮(zhèn)為民路,舊地重游,別有一番喜悅、感慨在心頭。
金沙鎮(zhèn),是通州區(qū)委、區(qū)政府所在地。宋以前稱布洲場,俗稱“古沙”。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取“披沙揀金”之義命名金沙,設金沙場,為通州所轄七鹽場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設鹽課司,漸成集鎮(zhèn),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為民路橫貫金沙老鎮(zhèn)區(qū)東西,是金沙鎮(zhèn)的發(fā)祥地。
我們約定從西洋橋出發(fā)。“西洋橋在哪里?”自詡記憶力尚可的我,居然無處尋覓。是啊,昔日橫亙于古運鹽河上貫通老通掘路的西洋橋,怎么就不見了呢。
“就在你腳下!”老友提醒道。“你看,與崇學橋平行的老高橋還在啊。”原西洋橋東南角西倉庫舊址,一塊“軍糧供應處”的標牌十分醒目,我恍然大悟。原來,上世紀末,西洋橋至虹橋間的河道被填建成交通路北段,西洋橋也就不見了蹤影。
西洋橋原址西南角,原先的棚戶區(qū)早已被拆除,一個新小區(qū)拔地而起,高樓林立,鱗次櫛比。路邊“春暉幼兒園”招牌格外醒目,家住翰學苑的老友高興得手舞足蹈:“我家小孫子已在這里報名啦。”
沿交通北路南行,但見左側的西倉庫舊址現(xiàn)為通州區(qū)人民醫(yī)院的西大門;右側原先的河邊小道、破舊平房早已蕩然無存,建成了佳樂花園。
這真是滄海桑田,日新月異!從外地回家探親的老友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逛新城》:“一心想看金沙新氣象,邁開大步我緊呀緊跟上……”他把“拉薩”改成“金沙”,讓人忍俊不禁。
來到十字路口,東西向的為民路讓人眼睛一亮,雖不寬敞,但卻十分現(xiàn)代,行人如織,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人民路向西,一直通往通州汽車站,其北側的原油米二廠附近,當年的農(nóng)田、蔬菜地上,建成了通州區(qū)建筑中專和一大片居民樓。
駐足于虹橋舊址,我腦際浮現(xiàn)出昔日虹橋的倩影。此橋位于古鎮(zhèn)西南隘口,原名金橫橋,明時所建石拱橋,形似彩虹,又名虹橋,比市河上的東西二中橋長且闊。每當傍晚,夕照橋影隨波蕩漾,“橫橋落霞”曾為一景。為了現(xiàn)代化市鎮(zhèn)建設,古老的虹橋雖已離去,但每到華燈初上,這里霓虹燈閃爍,別有一番意蘊。
移步東行,老友們竭力搜尋塵封的記憶。“和平飯店!”上世紀60年代金沙鎮(zhèn)頂尖級的飯店,雖已步入老年,依舊意氣風發(fā),成為我等古稀之人心目中的金沙老地標。其西側的燈光球場、人民劇場,是當年我們從位于頭總橋的縣中校前往金沙鎮(zhèn)區(qū)的必經(jīng)之地。1963年中考前夕,剛出品不久的戲曲藝術片《紅樓夢》在這里放映,轟動金沙鎮(zhèn)。晚自習時,有同學偷偷地前來觀看,記憶猶新。如今,人民劇場早已謝幕;“燈光球場”已被城東新區(qū)的現(xiàn)代化體育場館所取代。
徜徉在平坦的柏油馬路上,年輕人也許不知,腳下曾是航運繁忙的市河。1961年冬,位于金沙鎮(zhèn)中心的市河填埋工程開工,我們“學生軍”踴躍參戰(zhàn),留下過汗水。工地西起虹橋,東至新華書店,原是金沙鎮(zhèn)最繁華地段。工休時,有同學興奮不已:“快看,南邊有一棟高樓!”其實,那是縣公安局大樓,三四層而已,但在當時的金沙鎮(zhèn),這龐然大物卻鶴立雞群,獨一無二。
昔日金沙,頗有江南水鄉(xiāng)小鎮(zhèn)韻味。古老的運鹽河穿鎮(zhèn)而過,鎮(zhèn)區(qū)跨運鹽河兩岸,大部在河北,南北街短,東西街長三里余,呈月牙形。西頭的金橫橋(虹橋)與東街頭的聚金橋(東洋橋)遙相呼應,坐落在這兩座橋附近的朝南民居,居然面對面,曾一度成為趣聞。
不知不覺中,穿過建設北路,來到文峰大世界,這里除了肯德基、星巴克等舶來品,還有咱通州人引以自豪的羅萊家紡(專賣廳),中西合璧。原先路北的縣文化館、百貨公司、后街平房舊址,在舊城改造中搖身一變成萬豪公寓。要不是老友指點,我們這些自稱金沙“土著”的,多少有點劉姥姥初進大觀園的尷尬。
金沙人文薈萃,革命先輩們曾在這里奉獻過青春甚至生命,后人沒有忘記。舊城改造時,通州城建人別具匠心的舉措,讓人感奮不已。
位于北山的原縣政府招待所大門南側(姚溱住宅所在地),一個不起眼的弄堂里,85年前,這里隱藏著一個抗日組織——江北特委。特委們在姚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組建了抗日武裝,揭露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zhàn)、積極反共的陰謀。1985年,原金沙鎮(zhèn)政府在姚家老宅前特立“1938年江北特委舊址紀念碑”,1996年被確定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城建發(fā)展,舊城拆遷改造,1998年8月,中共通州市委在實驗小學校門口立“中共江北特委紀念碑”;2012年9月,“中共江北特委紀念碑”遷建于區(qū)政府前橫河公園東首。
在為民東路朝陽北路交匯處,為民東路南側,是名聞遐邇的南山寺,始建于明朝,清嘉靖重修,2006年易地擴建的新寺典雅莊重、莊嚴渾厚,成為通州最具文化底蘊的旅游景點。
提到南山寺,老友詩興大發(fā),搖頭晃腦地吟誦起明代文學家沈璟游歷金沙南山寺時的散作:“南山新雨后,海側青崖舟。燎煙結古寺,石塔鳴鐘樓。浪回金沙岸,潮起馥雪鷗。月闌日光嶼,總是琉璃洲。”我等也隨之陶醉其中。
一路走來,老友們意猶未盡,相約改日驅車游覽,欣賞南山湖夜景,聆聽禪院鐘聲,尋訪張謇遺澤芳蹤……再一次零距離地品味金沙的天藍、地綠、水清、景美。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