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在歲月的更替演變中,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祈福等與春節相關的年俗或儀式源遠流長。過年需要儀式感,傳統年俗需要代代相傳下去,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過年“儀式感”不能一成不變,應當順應時代,緊跟社會發展,將不合時代要求的“過年儀式”和傳統年俗切割。在傳承中創新,讓過年真正擁有“年味”。
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傳統的年俗當然需要保護。但是保護傳統年俗,并不代表就一定要把舊的儀式原封不動地再現。大多數舊年俗都含有神秘主義色彩,隨著現代科學的啟蒙,像“年獸”這樣的傳說已經很難再讓人們真正去相信,與之對應的“放爆竹”這樣的儀式,就漸漸成了一種娛樂,當這種娛樂的正面效用抵不上污染空氣和制造噪音的負面效果之時,人們自然會作出更理性的選擇。
一些年俗的消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本質上意味著社會的進步。這些消失的東西只是年俗的載體,而非內核。年俗的內核,應該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家國情懷,豐衣足食、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它一直沒有變過,也永遠不會過時。
每一個已經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年俗,都記錄著我們民族的一段歷史,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傳承。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年俗的責任。有學者建議,對傳統年俗的形式,要認真考據整理,以文字記錄、視聽材料的形式保存進博物館,給后代留下豐富齊全的文獻資料,讓這些載體在史料中永續;對傳統年俗的內核,則需要主動去尋找新的、與時俱進的載體,讓她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永續。
我們的年俗一直都在創新。近年來最成功的創新就是微信發紅包,它不僅保護了文化本身,還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多多益善。把不合時宜的舊年俗請進博物館保護起來,讓我們的后代從年俗的形式變遷中體會到永不消逝的家國情懷,感受到國家和民族的不斷進步,這才是保護年俗最正確的方式。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