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南通市政協僑聯界別圍繞“進一步發揮涉僑糾紛調解中心作用,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合法權益”議題開展了協商議事活動。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施學雷,市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劉才盛,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主任薛祖健,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二級巡視員徐愛民,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蔡宏偉等相關負責同志出席活動。活動由市政協委員、市僑聯黨組成員、主席助理曹博平召集,僑聯界市政協常委、部分委員、僑聯負責人、特邀調解員等共17人參加協商議事活動。



在協商議事活動籌備階段,召集人將《最高人民法院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涉僑糾紛多元化解試點工作的意見》及省高院、省僑聯聯合下發的通知等相關文件通過線上共享的方式發給了與會人員。活動開展前,與會人員開展了商前調研,參觀了崇川區涉僑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室,聽取了區僑聯主席顧錦霞關于涉僑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室成立以來的工作情況介紹,聽取了區僑聯法律顧問、北京隆安(南通)律師事務所主任周東華有關維護僑胞利益的典型案例的剖析;參觀了僑企三潤集團有限公司及僑商自己出資建設的富美帽飾博物館,了解企業在疫情情況下的生產經營情況,為這次協商議事活動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曹博平首先介紹了“進一步發揮涉僑糾紛調解中心作用,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合法權益”這一協商議題的確立和由來,與會政協委員、議事代表圍繞議題開展了協商,提出了意見建議。市僑聯經濟科技部(權益保障部)四級主任科員馬駿就市僑聯涉僑糾紛調解中心有關情況作了說明。
蔡宏偉回應了委員和議事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她表示,維護僑益是僑聯的一項重要職能,市僑聯一直擺在重要議事日程。用好涉僑糾紛調解中心這個平臺,一要加強工作的前瞻性,主動去做工作,防微杜漸;二要加強工作的協同性,與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做好這項工作;三要加強工作的實效性,整合力量,發揮好調解員作用,即時做好調解工作。她希望市政協、政協委員更多地關心、關注僑聯工作,給予僑聯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經過大家熱烈的討論,本次協商議事活動達成了六點共識:一要在大力宣傳上下功夫。宣傳僑聯的職能,宣傳“涉僑糾紛調解中心”這個載體和平臺,宣傳僑胞的事跡,使全社會更多了解僑聯、了解涉僑糾紛調解中心的作用、了解僑胞,懂得維護他們合法權益的重要意義。二要在推進運行機制落實上下功夫。落實聯席會議制度、落實日常溝通機制、落實提前介入機制,及時掌握相關涉僑糾紛信息,在案件進入訴訟前介入,爭取主動。三要在發揮法院的業務指導上下功夫。做到一案一指導,使特邀調解員能依法依規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工作,提高調解的成功率。四要在調解員隊伍的培訓上下功夫。由僑聯協調法院定期聯合舉辦培訓班,邀請法官、委員律師、法律顧問等對特邀調解員、僑聯干部等相關人員進行法律知識、調解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其多元化解矛盾、解決糾紛的能力。五要在法律普及和咨詢援助上下功夫。每年組織僑法宣傳活動,向社會普及僑法及相關法律知識;對留學歸國人員、新僑創新創業、僑企生產經營、僑界群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涉僑糾紛調解中心要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六要在特邀調解員的教育管理上下功夫。教育調解員嚴格依法調解,尊重當事人意愿,在調解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保持中立,對涉及的當事人的隱私、秘密等不愿公開的信息,要履行保密義務;對調解工作成績突出的調解員,要進行表彰和獎勵。

施學雷介紹了政協的工作及作用、這次民生專題協商月活動的背景,闡述了開展協商議事活動的意義及完整流程。對于此次協商議事活動,施學雷給予充分肯定:一是議題融合了黨政所需、群眾所要、界別所能,選題符合要求。二是議題研究的內容切合民生,在新僑鄉打造、服務“一帶一路”、“雙循環”等背景下,維護僑益尤為重要。議題有高度,可以上升到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有專度,調解糾紛中涉及的對象不同、法律不同、情況不同,需要專業的人士去做,調解員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有溫度,這件事做好了,影響大,工作在國內,影響在海外。三是各方參與充分,參加議事的代表有政協委員、基層僑聯領導、法院專業人員、企業代表、僑眷代表等,體現了各方參與。四是以一定方式開展了商前調研,雖然時間不長,但信息量大,對涉僑糾紛調解中心的運行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調研的僑企,面對疫情,遇到了困難,需要也值得我們去關心幫助。作為省政協委員,施學雷對發揮好涉僑糾紛調解中心作用提出了建議:一是要有渠道,與專業機構共同搭建平臺;二要有機制,完善相關工作機制;三要有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四要有考核,實施必要的獎勵;五要有宣傳,宣傳好這個平臺的功能,并進一步延伸。她要求,要按協商議事的流程,建立責任清單,抓好協商議事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