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風把田野染黃。日前,通州灣試驗田內人頭攢動,南通市崇川區學田街道“知心奶奶”群體黨支部在此開展主題黨日活動,30余名“知心奶奶”“知心爺爺”走進試驗田,聆聽五色雞腳棉8年培育之路的故事,一起體驗勞動的艱辛和快樂。

“大家請看,這里有‘通謇一號’雞腳棉栽培試驗區,還有五彩棉花、多色花生等生態品種。”85歲的僑眷、“知心爺爺”曹云泉老人站在田頭向大家介紹。他是一名退休高級農藝師,一直致力于南通本地生態資源保護工作,曾查證、尋訪到580余棵古樹名木和瀕臨絕種的雞腳棉。

雞腳棉,因葉片形似雞爪得名。當年,雞腳棉非常適合地方土機織造粗紗生產,暢銷國內市場。但由于棉絨短、產量低,織不了細布,隨著紡織業向精紡細紗生產發展,這一傳統棉種逐步被淘汰。清末狀元、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曾大力倡導改良棉花品種,培育出纖維長度較長的青莖雞腳棉。曹云泉介紹,為紀念張謇先生,選育得到的雞腳棉品種被命名為“通謇一號”。2012年,消聲匿跡多年的雞腳棉重被發掘,曹云泉如獲至寶。經過8年栽培、定向選育,雞腳棉在通州、啟東、如東等沿海地區的試驗種植收獲了良好反應,今年曹云泉又自費在通州灣試種3畝,主要還是觀察雞腳棉的適應性。

今年6月,在通州灣3畝鹽堿地上播下了一大片希望的種子。經過整個夏天的醞釀,“通謇一號”終于在金秋十月迎來收獲。更令人欣喜的是,它表現出的抗災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是適合今后發展方向優良品種之一。
“知心奶奶”群體黨支部書記蔡松英表示,雞腳棉如果能夠作為一種品種資源被保存,一定會通過選育改良煥發出全新生機。大家都為曹云泉不服老的鉆研精神點贊!更為他人老心紅,一心為黨作貢獻的共產黨員崇高品質所感動。
“知心奶奶”群體成員紛紛表示,要向曹云泉學習,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努力為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發揮余熱,奉獻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