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富(左一)在車間指導生產
從一個500元起家的村辦小廠,發展到世界光學行業翹楚,30多年砥礪前行,江蘇宇迪光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如東縣僑商會副會長吳迪富始終沒有停下奔跑的腳步。對事業,他銳意進取,勇于變革;對黨,他20年追求,一輩子堅守。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他選擇勇立潮頭再出發,他是向著百年企業夢想前行的追夢人,他是走上世界舞臺的“追光者”。
根植泥土從田野走向世界
那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江淮大地。
當時,22歲的吳迪富擔任著村里的機耕隊長,管理15臺拖拉機,負責上千畝地的耕作。他深深感到,農村太窮了。他覺得,要改變農村的面貌,必須干產業,于是主動找到村書記,要求闖一闖。1979年8月,在別人質疑的目光中,吳迪富和其他幾個農民湊了500元“巨款”,成立了雙甸鏡片廠,開始了創業之路。然而一開始卻在采購原料上犯了難。
計劃經濟時代,原材料都是統一批發給“公家”單位。那時候,吳迪富跑到昆山玻璃廠去買原材料,銷售人員嫌他的廠規模太小,不想把原材料賣給他。吳迪富沒有因此打退堂鼓,而是一直守在廠旁邊,看見那位銷售主管下班了,他就跟著他回了家。“晚上他家里收麥子,我就幫他把麥子挑回家,那時候年紀輕,兩畝地很快就收好了,或許是被我的誠心打動了吧,第二天他終于同意把原材料批發給我。”吳迪富說。
有了設備和原材料,廠里加足馬力生產。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僅由9個人組成的小廠,在第一年就創造了3000多元的利潤,這在當時的農村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整個生產隊一年的收入也才不過2000元。
1995年底,國家經貿委發布了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實施意見,企業改制的浪潮在全國各地掀起。宇迪光學也順應國家這輪改革的洪流,以吳迪富為首的36名股東以136萬元的價格將公司買了下來,公司由集體所有制企業變革為民營企業。“改制了以后,自己能當家作主了,企業激發出更強的發展活力。”吳迪富回憶,1996年以后,宇迪光學的利潤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
市場風云巨變。上世紀90年代后期,吳迪富決定涉足光學領域。當時,中國的光學產品生產多是由軍工企業壟斷,民營企業鮮有涉及。在世界光學領域,日本、韓國掌握著領先的技術,也是國際上最大的市場。開辟光學之路布滿荊棘,但是吳迪富并不氣餒,他將與浙江大學的合作作為突破口,強勢闖入光學領域。
走向世界是戰場,也是歸宿。為了打開日韓市場,2002年,宇迪光學開始向日本企業取經,不惜重金聘請日本的光學專家為高級顧問。如今的宇迪,產品遍布世界多個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光學制造先進國家都閃耀著“宇迪”的身影,并且成為國內唯一一家為索尼定點供貨的民營企業,在殘酷競爭中站穩了市場。
銳意創新塑造企業基因
2014年,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新一輪工業革命在全球范圍拉開序幕。在中國,繼“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后,《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也正式發布。在給制造業帶來的無限想象空間中,吳迪富精準地意識到,唯有堅持走創新之路,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一個企業家就是要有危機感,記住要做第一,不能做第二,這就必須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推動創新。”吳迪富說。
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始終是宇迪興業的第一追求。走進宇迪廠區,院士工作站是最搶眼的建筑物。中科院院士、光學專家王之江,中國工程院院士、光學專家潘君驊都是宇迪的駐廠“智囊”,日本的渡邊熙先生等多名境外專家是宇迪的得力技術“外援”,吳迪富對于創新的實踐,首先是從尊重人才開始的。
江蘇宇迪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顧志輝至今仍記得,當年他還在浙江大學信息光電學院學習時,吳迪富就看中了他的專業才能。畢業時,吳迪富專程派專車把他接回來。“剛來的時候我就是個‘小蘿卜頭’,但吳總對我非常尊重,讓我覺得這個人很不簡單。”顧志輝不負所望,成為公司鍍膜工程的領銜人物。公司鍍膜從零起步,生產工藝從原來簡單的熱蒸發發展到IP技術,躋身國內第一梯隊,緊緊跟上了世界潮流。
為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在吳迪富的倡導下,公司專門成立了創新委員會,實施科技“蘋果樹”創新計劃,大到立項,小到技術改進都可納入評選,并直接與獎金、職稱、工資相掛鉤。計劃實施以來,宇迪共有近千項創新成果落地,累計為公司創造了4000萬元以上的利潤。公司技術科副科長陶國祥告訴記者,2017年,公司接到開發“嫦娥四號”探月工程星載光學系統影像鏡頭的訂單,盡管生產難度很大,但得益于這一制度的激勵,研發團隊成功完成了技術攻關,目前“嫦娥五號”的鏡片產品也已著手生產。
在創新引領下,宇迪產品從大批量品種向小批量高難度品種、從普通民用品種向高附加值品種轉變,主攻生產大透鏡,開發高精度小透鏡和各種異型透鏡,探索新型非球面透鏡,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成為日本索尼、韓國三星等電子數碼全球一線品牌中國唯一民企定點免檢供貨商。公司近三年獲創新成果600多項,研發的高清晰度微型光學鏡頭、特種異型光學鏡頭被國家列為火炬計劃項目。
近年來,公司又把智能制造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投入近5000萬元新上6條自動化生產線。在吳迪富的設想中,未來的宇迪工廠,所有中低端產品制造將完全被機器生產取代,通過自動化撇開低端產品,全力向高端產品進軍。
紅色情懷撐起百年夢想
除了做事業上的“追光者”,吳迪富心中還有孜孜以求的一束光。
很少有人知道,吳迪富的母親是當年革命戰爭年代的我黨地下工作者,在母親的影響下,吳迪富從小就在心里埋下了“紅色情結”。從1974年起,吳迪富堅持每年不間斷打申請,但他的入黨申請卻一次次被否決。“有人說我的思想是會掙錢的思想,絕不能批準我入黨。我說你們放心,入黨以后一定不忘對社會的貢獻,做一個好黨員、好書記,我說到做到!”前前后后共打了30份報告,終于在38歲時,他如愿以償。
吳迪富沒有食言。隨著企業的蓬勃發展,他堅持將黨建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第一抓手,將紅色文化灑遍宇迪。1996年,公司成立了由5名黨員組成的黨支部,2012年建黨委,如今企業已有100多名黨員,最多時有400多人同時提交入黨申請。“我們的黨建工作和生產是融合起來的。支部書記就是部長,副支部書記就是車間主任。我們黨的工作安排好了之后,一切工作迎刃而解。”
吳迪富抓黨建容不得一絲含糊。有一年,南通市全市非公企業黨建現場會在公司召開,他到車間檢查準備工作,意外發現前排一個非黨員機位上擺著“黨員先鋒崗”牌子,工作人員告訴她,后排的“黨員先鋒崗”牌子被機器擋住了視線,為了讓“風景”更加凸顯,所以調到最前面來了。“你這是造假!”吳迪富非常生氣,當即要求糾正。隨即,一場“黨建工作能不能做假”“黨員的先進性怎么體現”的大討論在全公司展開,并建立了每月兩次黨員活動日制度,進一步明確了抓黨建堅持“真”字、貫穿“實”字的工作標準。
一個企業有了核心價值觀,有了信仰,就有了精氣神,吳迪富堅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用黨的先進文化和理念來凝聚隊伍。“過去我的思路是要做光學行業的領頭羊,現在我的思路改變了,要做百年企業,沒有強大的文化凝聚力是萬萬不行的。”吳迪富坦言。而在宇迪1300名員工中,擁有10年以上工齡的超過600人,職工年流動率不超過0.5%。公司黨員全部亮牌上崗,黨員在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帶隊伍、出效益。中組部派員考察宇迪廠區后贊嘆,這家民企的黨旗比許多國企的還要耀眼。
宇迪的黨旗不僅覆蓋了企業,也映紅了社會。吳迪富一直把“對社會貢獻的份額”當成他的人生追求。2009年,他帶頭發出“黨員每人每天做一件好事”的倡議書,迄今為止全公司黨員已做好事上萬件,在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等領域處處留下了吳迪富和宇迪員工的身影。近幾年來,省內外來宇迪參觀學習黨建的黨員干部超過1萬人次,“宇迪黨建融合工作法”被評為全國基層黨建優秀案例,吳迪富本人被江蘇省委授予“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
夢想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在紅色黨旗的指引下,吳迪富將繼續朝著百年企業夢想追夢前行,在世界舞臺上做那個永遠赤誠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