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知道你不是我親媽媽,但在我心里你就是我最親最親的好媽媽,我一定會好好努力學習,長大后報答你!”侄子小家明樸實的語言,讓伯母王圣娟淚花閃爍,感動得不知說什么才好。
家住海安市曲塘鎮大陳莊村的王圣娟,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僑眷婦女。她十六年如一日,用十指連心的親情溫暖著一個大家庭,用超越血緣的真情大愛照顧侄子,為這個特別的孩子織就了一個快樂的幸福人生。
暖心連接著親情

王圣娟家里共有五兄弟,老三陳紹祥在剛恢復高考時以全縣前茅的成績被南京大學錄取,后來到比利時等地留學,現在新加坡某著名大學擔任終身教授。2003年的冬天,健康的小家明呱呱墜地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僑眷家庭。小家明的父親排行老五,自幼雙目失明,母親腿部癱瘓。小家明的到來,對這個家來說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年近40歲的盲人陳五老來得子,憂的是本來就貧困的家庭將難上加難。
小家明的二伯母王圣娟不忍心看著孩子剛出生就得不到較好照顧,作為大家庭的主心骨,出于親情的召喚和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在小家明10個月大的時候,她就直接把小家明接到身邊照顧,沒想到這一照顧就是16年。
“我要讓小家明感受到母愛,他親媽不給的我來給,別人家孩子有的家明也會有!”王圣娟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王圣娟把小家明接過來的時候,自己已經53歲了。她先是把小家明接到自己工作的糖廠宿舍生活,小家明的生活也仿佛開始有了“甜蜜”的開端。而就在小家明兩歲時,又發生了一個重大變故。因為陳某只能靠在殘疾人表演藝術團表演勉強糊口,家明的生母執意要求離婚并且直接回到了山西省老家。從此,小家明所有的生活負擔都得由王圣娟一人承擔,小到奶粉尿布、大到看病住院,她幾乎把自己所有的工資都用在照顧小家明的身上,處處關懷備至,默默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彰顯著偉大的親情。
人們還清楚地記得,在小家明四歲時,不慎被一輛電動車撞成骨折,王圣娟當時急得直哭,最后四處拜托朋友找了一家很好的兒童醫院,為小家明治療。 3個多月的住院治療,她一直全程陪護,熬紅了雙眼,不叫一聲苦,由于王圣娟的精心照顧,最終小家明沒有落下一點后遺癥。
愛心支撐著呵護
小家明該上學了,為了讓他能接受更優質的教育,王圣娟就帶著他一起來到蘇州,和女兒、女婿一起生活。母女同心,小家明很自然的融入了這個家庭,從此他又多了一個“親姐姐”。蘇州消費水平比較高,一家人圍繞著小家明雖然日子緊巴巴的,但也過得其樂融融。王圣娟年輕時候就因為是遠近聞名的養豬能手被推薦為省貧下中農代表會代表,接著又作為全縣少數幾個杰出代表被推薦去上大學,畢業分配到南京某化工研究所工作,后來由于家庭的原因回家與訂了娃娃親的退伍軍人陳二結為夫妻。她這一家人都有一股不畏難、不怕苦的奮斗精神和優良家風。
小家明要異地上學,學籍戶口問題成了橫亙在小家明求學路上的一座大山。就在王圣娟一籌莫展的時候,她女兒所在小區的居民們寫聯名信把他們情況向當地電視臺反應。遠在國外的陳紹祥也一直把小家明的事放在心上,經常通過王圣娟聯系小家明,教導他、幫助他、默默關心他,這次為了小家明的學業,陳紹祥還特地打電話找國內的老同學幫忙。最終在社會各界的愛心接力下,小家明在蘇州上了一所教學質量較高的小學。小家明在蘇州上小學六年間,每年單學費就要9000元。為了小家明,王圣娟處處省吃儉用,讓小家明在蘇州的吳儂軟語中度過了健康快樂的童年。
善心延續著關愛
小家明小學畢業后,還是由于戶口問題,導致想在蘇州上較好的公立初中成了奢望,而且由于生父生母還在,監護權也不能轉移,就連醫保都不能減免。無奈之下,王圣娟又將13歲的小家明帶回曲塘鎮大陳莊村的老家。讓她驚喜的是回來之后海安市各級僑聯組織每逢節假日登門慰問,還將小家明列為重點助學對象,組織村僑界志愿者幫助她解決生活上的不便和困難。
同時為了讓小家明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王圣娟主動與遠在國外的陳紹祥商量,叔嫂兩人合計決定共同出資,把風雨飄搖的老屋子進行翻新。但由于農村危房審批手續比較繁瑣,曲塘鎮僑聯小組主動把她的情況和土管規劃等相關部門聯系,在最短時間里辦理了相關手續。
王圣娟與陳紹祥雖然遠隔千里,但是叔嫂兩人對老人的關心、對孩子的呵護都是一致的。王圣娟除了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外,還時刻關注他思想狀況,她總是教育他要牢記各級僑聯組織及村里的幫扶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愛,長大后要感恩他人,感恩社會,將這份善心和正能量傳遞下去。
王圣娟——一個平凡的人卻有著不平凡的事跡,在默默付出的點點滴滴中給我們帶來了不平凡的感動。現年69歲的僑眷王圣娟,本該在蘇州和女兒一起生活,逗逗外孫、享享清福,但是她不在乎付出與回報,義無反顧地用十六年的愛和堅持,奏響了一首超越血緣的大愛之歌。
陳紹祥現在新加坡某著名大學擔任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