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南通市僑聯新華僑留學生眷屬聯誼會舉行“道德講堂”系列活動暨愛心慈善分會成立大會,南通市僑誼會又有一個慈善愛心團隊運應而生。
僑誼會此次開展的“道德講堂”活動,以“慈善、愛心”為主題,用實地參觀、典型演講、成立分會的豐富實際內容,讓全體會員們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并在僑界產生互動效應。

一是組織會員參觀中華慈善博物館,讓會員們了解熟悉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行善積德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古代慈善先人們的傳統理念,學習中國近現代慈善家、道德楷模人物的崇高精神,使會員們從博物館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

會員們在活動所在地中華慈善博物館聽取講解
二是邀請道德模范、先后獲得“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好人”榮譽稱號的南通“磨刀老人”吳錦泉做現身說理的演講報告。年逾九十高齡的吳錦泉老人,數十年靠磨刀為生,生活節儉卻樂善好施,把磨刀掙得的微薄收入大都用于慈善公益,多次通過紅十字會向災區、殘疾兒童及需要幫助的人捐款。汶川地震時,老人先后向南通市紅十字會捐出數千枚硬幣,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吳錦泉老人一生艱苦,培養子女成才,本可享福晚年,但依然長年累月,用磨刀收入從事愛心慈善活動。當得知老人上午還在設攤磨刀,并將掙得的80元依舊捐給幫助對象,下午又匆匆趕來交流的情況時,令聽講者無不為之感動。

“感動中國人物”吳錦泉老人在向與會者作演講報告
僑界人士在認真聆聽吳錦泉老人報告
三是壯大分會組織, 在僑界廣泛凝聚愛心力量。近年來,在以會員為主體的南通僑界群眾中,不斷涌現出許多公益慈善活動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如由僑界“小老人”組成的關愛社區孤寡“老老人”的團隊愛心活動,入選全國婦聯評選的中國“巾幗志愿者十大暖心故事”;一大批會員老有所為,長期致力于社會、僑界公益活動,把愛心奉獻給社會,在晚年依然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有的會員在身患絕癥、離開人世的彌留之際,躺在病床上簽下設立貧困學生助學基金的協議書。他們的感人事跡,影響著越來越多的會員和海外僑胞加入到僑界的愛心隊伍。此次,由僑誼會新成立的慈善愛心分會,就是由一批熱心從事國內慈善愛心活動的僑胞、新華僑、留學生眷屬組成的一個新團隊。在團隊帶頭人、僑誼會副會長姚為民、英籍歸國華僑趙潔等人士的聯絡下,該團隊慈善愛心微信群群友已達230多人,遍布了世界各地。在趙潔女士的帶動影響下,愛心群人士先后資助國內貧困孩子達400多人,為貧困地區學生捐贈數以千計衣服、文具用品,為地震災區圖書館捐獻大量圖書。慈善愛心分會的成立和活動,將會對僑界群眾產生有力的帶動影響作用。

慈善愛心分會參會者在認真聆聽“磨刀老人”的報告
慈善愛心分會向吳錦泉老人頒授顧問聘書
此次僑界“道德講堂”活動,引起了當地新聞媒體的關注。
僑誼會會長李小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廣大會員熱烈響應以及海外愛心僑胞的積極參與下,將更加廣泛凝聚僑界的愛心力量,弘揚僑界光榮傳統,為參與祖國、家鄉慈善事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促進家鄉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僑團組織的新貢獻。

市僑聯主席助理曹博平在僑誼會 “道德講堂”上講話

會長李小萍在接受新聞媒體采訪